京杭大运河线路示意图
大运河不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还被世界公认为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齐名的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也是其中目前惟一还在利用的工程。1980年代,新华社编辑的大运河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大运河画册》,成为当年国际上的畅销书;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成为当时央视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但遗憾的是,这么个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反而在今天,在国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远不能和万里长城相比,而且现在已到了缺水“断奶”、污染与破坏加剧,再不保护就有可能消逝的危机关头。2005年底,3位著名专家联名写信给大运河流经的18个市区的市长,呼吁联合申遗;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58名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议案,使大运河再次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
依然的厄运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从1997年就开始关注大运河并进行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日前他对外透露说,前不久,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组织,对京杭大运河沿线进行考察,“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他们调查后发现,运河的生存现状非常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断流使运河的基本功能丧失。山东济宁以北段基本断流,好多河道已经变成垃圾坑,填满垃圾,有的已经被农田蚕食,中运河(台儿庄——淮阴)和南运河(天津——临清)虽然还有水,但时刻面临断流威胁。
二、污染严重。现代化的船只运输严重损害了运河的环境风貌。
三、真实性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的运河风光已成记忆。运河两岸有的建了高高的水泥墙,有的搞起房地产,有的造了一些假古董。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非物质遗产也在消失。
“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消亡的危险。”他忧心忡忡。
缺“水”——靠天维生的人工河
运河的本义即是人工开挖的河道。京杭大运河实际上是开挖河道连通了五大水系而成。但如今,这条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因为历史上漕运的废除,黄河改道的淤塞,普遍的缺水,乃至后来严重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多次的改造和沿岸的开发建设,作为有水通航贯通全程的完整意义上的一条河,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4月8日,《小康》记者在通州的“北运河码头”看到,“码头”其实只剩下一个概念。跨河的桥上车来车往,拥挤繁忙,而河两岸密密的树林还能显出一片寂静,在证明着这片领地不能随便开发,尽管如此,成堆的垃圾使运河几乎成为污水沟。
在迎路横挂着“运河码头饭庄”招牌的一家新开的饭店里,正值中午,但进餐的人除了记者一行没有见到更多的客人,院内的整洁与院外临河的肮脏形成鲜明的对照。“谁会到这种环境里来吃什么农家菜呢?”同行的记者一脸的纳闷。
4月14日,记者来到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捷地闸所,看到十多米深的运河河道里,只有一洼长800多米,宽20多米积水,三个村民还拿着鱼网捕鱼。“有鱼吗?”“有,你看。”一位年长的攥着一把五六厘米长的小鱼儿。
记者站在大堤遥望,已不见昔日运河波光鳞鳞的景象,所替代的是大风卷起的尘土。
历史上的沧州段运河一直是条丰水河。在青县金牛镇双庄科村92岁的邢锡田老人的记忆中,解放前,运河水深有六七米,能行20多米长的大船。不仅解放前运河水多,1960—1970年代,运河的水还经常满槽。在河里面捉鱼逮虾,是沧州人的“习惯”。这是五六十岁的沧州人都记得的。
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河道科科长边自然告诉记者,40年前的历史记载中,运河一直有水,而且是大水。清乾隆年间,在现在的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捷地闸所处,为了减轻运河沧州段大水的压力,专门开凿了一条排水渠。记载这件事的一块石碑还在。到1933年,当时的政府还从德国引进了一套排水渠的启闭机,“至今还能用,可惜运河没那么大的水,好多年没派上用场了。”
沧州境内有20多条河流,其中有一半水源丰富,过去是与运河相连的,给运河提供了水源。可现在,这些河流淌的是酱油色的污水,运河只好“渴”着。
严重缺水使沧州段运河成为了“干河”。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副处长王建新感叹:“偌大一条河,除了引黄济津那两个月有水,其余时间都是干的。运河无水还叫运河吗?”
据了解,山东省济宁市以北的大运河河段,已基本断流停航。即使在济宁的运河,现状也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市内运河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记者看到,河水发黑,同时散发出难闻的臭味。家住济宁运河兴隆桥附近的张先生感慨地说,“曾经引过清水,但是过不了多久,就又变浑了。现在都不大愿意靠近运河,运河的水什么能够清起来就好了。”
本来就是为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因为无水,尤其在北半截,成为了完全靠天补水的“运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