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被炒作得沸沸扬扬,5月10日下午出炉的美国财政部汇率报告,再次避免了为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
纵观中美两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博弈历程,这一结果本在意料之中,但此次报告并没如以往那样威胁可能在未来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却又在意料之外。
笔者认为,美国采取口头威胁手段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策略可能行将终结。放弃这种强硬的威胁措施,放弃将中国汇率政策脸谱化之后,美国似乎更多地将希望寄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G7的头上,以期借助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性组织向中国施压。但无论采取何种策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的行动仍将继续,而且呈现不断加深之势。
美国财政部在10日公布的报告中小心谨慎地拿捏着批评与赞美的分寸。它列举了中国自去年7月以来为放宽外汇管制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去年7月底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人民币兑中国贸易伙伴国货币实现更大幅度的升值,以及中国为放开跨境资本流动而采取的各种监管措施等。但同时表示,“中国需要加快脚步,引入更为灵活的外汇机制”。
不难看出,美国之所以未在报告中认定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复杂的政治经济联系使美国不愿与中国发生贸易冲突。
与此同时,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例如伊朗和朝鲜核问题等方面,美国需要中国的战略支持,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更不愿因为汇率问题和中国伤了和气。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中国经济因人民币大幅升值而受到影响,必然会拖累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经济,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对此,美国当然心知肚明。
由此可见,美国财政部认定汇率操纵国的核心原则是看其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这一政策符合美国在亚洲及全球的经济利益,美国就对中国赞不绝口,对汇率操纵自然是只字不提;2002年之后,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走弱,导致盯住美元的人民币相应贬值,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美国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以来,这一呼声更是愈演愈烈。
而美国国内的一些利益集团、政府部门和部分学者之所以热衷于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无外乎是因为中国出口不断增加、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以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为主要内容的和平发展不断前进,使得在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独享霸权的美国感到不适。
人民币升值真的能起到美国所预期的效应吗?美国要维持美元的霸主地位,就不得不通过大量的贸易逆差向世界供给大量的美元。因此,简单地把某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以期实现扭转美国贸易逆差的想法,实在是粗糙了点。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上周警告称,“靠调整人民币汇率,无法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削减联邦预算赤字才是减少贸易逆差的正道”。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保证了世界经济整体的稳定发展,而且在减少美国贸易逆差、帮助美国经济恢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先在政策上给予了不追求中美贸易长期顺差的承诺,后又采取了切实的行动和经济政策,包括以吴仪副总理为代表的中国采购团在美国的大笔采购,以及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合作大框架内,中国在坚持货币主权的前提下,正力求让人民币汇率政策逐渐得到贸易伙伴的接受和认同。
现阶段,中国有理由顶住任何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压力,也有权拒绝成为加剧全球贸易不平衡的替罪羊。从长远来看,中美两国若要妥善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需要双方都采取更为积极和务实的态度。
作为有着巨大经济增长潜力、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大国,中国在汇率问题上显然比当年签署“广场协议”时的日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更多的自主发言权。在实践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薄弱和金融系统缺乏风险管理能力等国情特点,也不排斥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市场需要,根据中国经济对汇率波动的实际承受能力,规划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长期路线图。(魏红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