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已开工,环评还没做
涉及到鸟类、湿地保护的一项工程项目,是否经过了环境影响评价?记者带着这一问题,向秦皇岛市园林局求证,得到的答复是:正在做,还没有完成。
记者问,既然没有环评,为什么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对方说,这个项目在开工前经过了反复论证,就怎么保护好、怎么利用自然资源一直在进行深入讨论,相信这个项目从环境角度不会有问题。
记者就此采访了秦皇岛市环保局副局长邵文利,他说,这个项目正在做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建设单位提供相应情况,再进一步组织专家评审。
邵文利副局长说,因为这是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建设前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论证,环保部门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项目不能占用海滩湿地,二是尽量在林地里建设,三是项目运行后要用电作为热源,不能燃煤,另外污水不能排海。
据记者了解,这个项目所在地在海水涨潮时会被淹没,由此可以证明这是一片滩涂湿地。但秦皇岛市规划局城市用地规划科的一位工作人员却坚持说,修栈道的地方是原来修滨海大道时,海水与公路之间的防护绿地,所以项目本身也是用于园林绿化,没有改做他用。
记者就此事电话询问了国家海洋局环保司监管处处长王斌,当他听说这一项目没有经过环评已经开始动工,第一反应是:“按照海洋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滩涂的开发应该先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论证,否则就是违法。”
破坏湿地,受影响的不仅是鸟类
湿地,人称“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涝、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我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由于北戴河湿地的国际地位,1997年3月,有关国际组织与中国有关部门在北戴河联合举办了“湿地与水禽保护(东北亚)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东北亚湿地和水禽保护的《北戴河宣言》,呼吁保护湿地、水禽及其他湿地资源。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的北戴河湿地一直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且也在被不断破坏。
在当地居民的指点下,记者来到把南戴河、北戴河一分为二的戴河畔。巨大的广告牌引导记者来到河边几座正在建设的住宅楼前,居民指着我们脚下松软的地面说:“这儿原来也是河的一部分,现在这片河面已经被填了一半了。”
从北戴河向南,大蒲河口、昌黎七里海、滦河口,到处可以看到一片片鱼塘、虾池,或是平整过的土地。例如曾被誉为“鸟儿天堂”的昌黎县滦河三角洲湿地,自1996年开始建设“万亩良田”,长满芦苇的湿地连年被蚕食。一位从小在这里生活的80多岁的老人说:“现在的鱼池虾塘10年前是一片片高粱秆高的芦苇地,那时的鸟也多,尤其是春秋两季,野鸭成群,各种鸟多得都数不过来。现在没芦苇了,鸟少多了。”
有关人士指出,湿地资源是千百年自然演化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
湿地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高级工程师张小红说,湿地是公共产品,是自然给予人类的财富,人们要真正意识到湿地的作用。她曾经撰写论文表明观点:保护、维持或是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是保护鸟类的栖息地,同时也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张小红认为,地方政府从保护湿地、保护鸟类的角度建工程项目,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按科学的办法,掌握好开发与保护中“度”的关系。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事处湿地项目负责人李立峰说,印度海啸后,关于海啸与湿地保护的议题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因为湿地,尤其是湿地植物对于海啸有非常有效的缓冲作用。他还举例说,去年美国密西西比河口遭受了飓风袭击,死伤上万人,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在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时,首要的原因就是规划不合理。密西西比河口自18世纪以来就在开发,湿地被城市、农田侵占,在飓风这种强大的自然现象面前,城市因为丧失了缓冲带,被飓风狂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