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不仅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而且也保留着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记录这座城市历史的真实“话本”,这些活态的文化,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青岛市推荐的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榜上有名。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地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有的已经面临着消亡的困境。如何挽留住这些珍贵的“城市遗产”,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路在何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形式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曾经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如果对这种资源进行充分地开发和挖掘的话,将会极大地促进青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关民俗专家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俗文化,较之主流文化、高雅文化,往往更加贴近民众心理,最能表达民众身心意愿、最真切反映民众生活的印记。民俗文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展示民间文化形象,陶冶居民情操,可以操作城市的美誉度,招揽投资者、旅游者,增加城市的财富。另外,民俗文化信息的释放、输出对全社会会产生示范效应和扩散影响,民俗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因此,青岛市要创建国家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也离不开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城市的文化环境,离不开城市各个社会群体的人生理念和生活习俗,就必须对这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继承和发扬。
????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非物质文化在现代城市中已经消灭或正在衰退,或是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像茂腔、柳腔等不少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由民众集体创作、在民众中世代传承、为民众所享受的非物质文化,已后继无人,濒临消亡,日渐式微,亟须进行保护。对此,青岛大学教授冯荣提出,如果坚持非物质文化的原生形态,就无法进入现代市民的视野并引起他们的关注。相反,它们需要现代意识对其进行重新阐释、重新鉴赏而灌注生气,需要对其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青岛市音乐家协会理事、胶州市文化馆馆长张剑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临消泯与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舞蹈、民间文学和音乐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他建议有关部门要深入民间,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向民间艺人请教,尽可能地保护现存的技艺主角和培养高水平技艺的传承者,以记录、描写和转移为手段加快抢救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认为,一座名城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胶州秧歌、茂腔以及即墨柳腔等文化遗产,都是具有青岛地方特色的文化剧种,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特色文化剧种的培育和扶持,力求将其打造成城市的民俗文化品牌。此外,他还建议有关部门充分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将文化遗产与风俗旅游相结合,开拓出一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这样也会在一个层面上促进社会各界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而市文化局产业处有关负责人则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这些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潜力也不容小觑。这位负责人说,胶州秧歌的“新生”就是个例证,它说明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完全可以进行市场开发,完成产业化发展。比如说,胶州秧歌中的传统经典剧目就可以运用类似美国百老汇歌剧发展的模式进行包装和推广,让传统剧目走出胶州,走出青岛。而在发展中,胶州秧歌应该多从市场入手,去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和方式,不能仅仅靠政府扶持。
????相关背景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世界各国对于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非常重视,许多国家设立了国家名录,使本国、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我国借鉴世界各国好的做法,同时也借鉴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在我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文化部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按照申报条件和相关标准,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进行审议,提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俗等10个方面。
????该名录包括国家级名录、省市县级名录。它是一种呈宝塔型的名录体系,名录的产生,首先是由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向中央政府申报,接着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对名录进行评审。在评审的基础上,2005年底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示,在公示的基础上,进入审批程序,最后确定首批名录是518项。青岛市推荐的胶州秧歌和茂腔从各地推荐申报的千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山之石
????法国:1964年,法国曾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也是其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遗产大普查,提出“大到教堂、小到汤匙”的普查观念,这次普查,仅国家登记入册的遗产就有4万多件。法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两点应特别加以借鉴,一是在认定文化遗产方面,扩展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人们珍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宫殿和教堂,像贝鲁市19世纪处于恶劣劳动条件下的纺织工人修建的公共澡堂,就被看作工业时代的见证保护起来。另一点是法国注重当代文化的保护,20世纪一些著名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也被列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韩国:韩国在1962年1月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包括了“无形文化财”的保护,目前韩国公布了100多项国家级无形文化财加以保护。韩国从立法到大量资金投入和树立起全民参与保护意识,一整套系统的做法已在保护方面发挥重要效能。
????日本:日本是最早提出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国家。1950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并作为以国家法律保护的对象。1954年之后,日本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要认定该项目艺术或技术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人被称为“人间国宝”。因此,有人称日本的这种保护措施为“人间国宝制度”。1975年以后,日本又规定将有特别重要价值的风俗习惯和民俗表演艺术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物”加以保护。
????7月起,全面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从青岛市文化部门获悉,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遗产,全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起草了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在全市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民俗文化研究和开发基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崂山区、胶南市、胶州市先后被文化部授予“民间文学之乡”、“农民年画之乡”、“民间舞蹈之乡”,即墨市被省文化厅授予“民间柳腔戏艺术之乡”。
????此外,各区市也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为民间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提供舞台,创造条件。在海云庵糖球会、新正民俗文化庙会等活动中举办了民间艺人大赛,开展了民间艺人系列评选活动,并在全市开展了青岛市“特色文艺之乡”的评选、命名、表彰活动。积极培植特色鲜明、独具风格的民间特色文艺基地和民间文艺人才,发现和推出一批优秀民族民间文艺节目,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较好传承。
????通过各级文化部门及全体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胶州秧歌和茂腔已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据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处长苏里介绍,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与改善其生存环境。今年,市还计划出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根据省普查工作的具体安排,青岛市目前正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相关试点工作,从今年7月起,青岛市文化部门将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明年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立档案和数据分析等多项措施,整个普查工作于2008年年底结束,今年年底将申报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挽留住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 ????
????相关链接
????胶州秧歌,起源于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南旺村的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女曼,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胶州秧歌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风韵独特,具有妩媚别致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
????茂腔是青岛地区的地方剧种,已有200多年历史,原名肘子鼓、肘股子,由花鼓秧歌发展派生的,是在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的“肘鼓子”声腔系统。它以其优美的艺术唱腔曲调和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深得广大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清代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今青岛地区的胶州、胶南等地,民间艺人吸取肘鼓子之长,糅进当地民间小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丰年间,“本肘鼓”又与苏北的“海冒调”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唱腔,称为“冒肘鼓”,亦称“茂肘鼓”。嗣后,又吸取胶州秧歌、诸城秧歌的曲调,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调、大悲调、快打慢唱等板腔体系。胶州、胶南、诸城、高密等地的民间艺人,自发地组成了许多“茂肘鼓”戏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茂肘鼓”正式定名为“茂腔”,其传统剧目有120余个。“茂腔”,其唱腔音乐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 ????
????青岛现存七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
????记者从青岛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了解到,目前,青岛市现存有七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民间文学类,主要有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话”);二是音乐类,包括崂山道教音乐、莱西鼓吹乐;三是舞蹈类,包括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四是戏曲类,包括胶州茂腔、即墨柳腔;五是美术类,包括宗家庄木版年画、平度大石桥村熏画、胶南年画;六是手工技艺,主要包括青岛啤酒酿制技艺、即墨老酒酿制技艺,莱西葫芦雕刻,即墨喜馒头制作,儿童虎头鞋;七是民俗类,主要包括田横祭海节(又称上网节)、青岛海云庵糖球会、萝卜会·元宵山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