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报道,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最受欢迎的游戏网络社区BBS上贴出一篇洋洋洒洒5000字的长文,一个ID叫“锋刃透骨寒”的丈夫在帖子里,谴责一名涉嫌与其妻有染的大学生。顷刻之间,成千上万的网友加入谴责行列,被许多资深的中国网友称为“2006年最具轰动性的网络事件”,亦对网络引发的种种问题提出道德考问。一名网友写道:“让我们用手中的键盘和鼠标作为武器,砍下通奸者的头颅,为丈夫讨回公道。”仅仅在数天之内,声援的网友从数百人增加到数千人接着增加到数万人,那些完全陌生的网友们组成小分队,追查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和资料并公之于众,呼吁社会予以谴责和封杀。
在线群体承担道德训诫责任
这只是中国一种日见增多的现象的最新事例,中国人称之为网络追缉。在这样的行动中,网络在线群体承担起监管道德训诫的责任,匿名的网络拥护者聚到一起,调查他人并公布对“作奸犯科者”现实和虚拟的惩罚。在最近的诸多事例中,人们调查涉嫌蒙骗妻子的丈夫、网络域名拍卖中的欺诈行为、名人的私生活以及尚未破案的犯罪行为。其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案例是清华大学学生中毒,那起事件还要追溯到1994年,但好奇的陌生网友在网络上追问该案中唯一的嫌疑人在被讯问和释放的帖子迅速传播开来,使这个案件重新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网络追缉,重庆女大学生卖身救母背后诸多复杂真相得以澄清,黑龙江虐猫事件女主角真实身份得以确定,一名中国计算机专家抄袭美国教授程序设计的丑闻得以曝光。
重道德轻法律易致群体暴力
互联网上的战争可以随处突然爆发,网民群体以道德优越感而非法律依据作依托,实施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讨伐甚至现实攻击。这些案例在中国已经引起警觉,过去,这类群体性行为导致了暴力活动的发生。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互联网的管理,要求网吧登记顾客身份证,控制搜索引擎。提倡实名上网的谈论如同幽灵一般在中国不时响起,许多人担心网络威胁和类似这样的治安维持会制度可能导致对互联网用户控制的进一步加强。
理性声音呼吁重视法律程序
激情鼓荡下的人们组成小分队,探查出这名大学生的地址、电话,并在网上公布。旋即,急切希望谴责他的人们向他的学校和父母示威,有人谴责学校教育失职,其中一个回帖说他“应该受到伊朗导弹的轰炸”,许多人说这名学生应该被痛打一顿,甚至被砍头,或者说他及那名已婚妇女应该被关在猪笼里沉水。搀杂着传统形式的群体暴力倾向在网民们闪烁着道德光芒的话语里显露无遗。然而,在中国亦不乏理性的声音。众多中国媒体在反思网络追缉的利弊,许多人主张尊重法律和程序正义,勿以道德杀人,警惕在道德优越感笼罩之下的社会群体暴力。(中和·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