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周玮 李鹏)随着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日益临近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逐渐升温。在7日举行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学术讨论会上,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应多作“冷思考”。
宋兆麟说,目前的遗产保护仍处于初步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六大问题。
——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跟不上抢救保护的形势,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有的学者认为遗产不用保护,任其自生自灭;有的学者认为遗产应该全面保护等等。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很多学者往往缺乏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研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陷于孤立。
——在有的地区,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比保护工作更快:很多名录都已经出售给企业家,被冠名和大肆宣传,而在开发过程中很多保护工作也都没有落到实处。很多人看到了文化遗产的经济效应,而忽视保护遗产的文化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学术工程,而不应是政绩工程。在保护的过程中应以专家为主线,大力研究文化遗产的内在深层含义,避免功利化。
——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应联合多方专家,群策群力,以多个领域为切入点共同发展。比如现在的中医药领域,联合工作就做得不够。
还有些地区把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样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分解和破坏。
另外,民俗文化中有些与民间信仰有关,有的专家学者容易将其与封建主义、民族主义等相联系产生误解,而使这些遗产在保护工作中被忽视。
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此次研讨会上,60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两个议题展开两天的研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