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武汉市教育局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引发争议

www.zjol.com.cn  2006年06月12日 16:39: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武汉6月11日专电(记者李鹏翔、魏梦佳、俞俭) “从秋季入学开始,10所中小学的农民工子女新生将试行单独编班。”近日,一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新举措让武汉市教育局陷入了巨大争议的漩涡中。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是教育歧视还是教学规律的探索,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单独编班,事出有因

  4月上旬,武汉市青山区委一条信息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信息反映,有外来务工人员建议,为了解决农民工孩子不太适应城市学习及生活环境、难以与城市里的孩子融洽相处的问题,建议在各区选择一两所学校开办外来农民工子女班,这样既解决其子女的就学问题,又避免农民子弟离群、产生孤独感,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经过深入调研和慎重考虑,5月18日,武汉市教育局决定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选择10所中小学,在小学和初中起始的一年级尝试单独编班。武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王辉华介绍说,根据农民工子女基础知识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必要进行这样一个单独编班的尝试。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武汉市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就学机会有许多创新举措,已有13万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区学校就读,近9万人在298所公办中小学就读。王辉华认为,当城市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后,面临的就是让“进得来”的农民工子女如何“学得好”的问题。他认为,试点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农民工子女的高度负责,对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予以充分关爱。他强调,试点工作完全是遵循自愿的原则,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个可自由选择的教育成长空间。

  独立班小氛围让孩子“自在”

  一石击起千层浪。对于武汉市的新措施,有人尖锐地指出,单独编班,实质是把农民工子女视作“另类”,强化这些孩子与城市孩子的不平等感,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也有农民工家长表示不安,认为这样虽然便于管理,但使孩子们之间的融合更加困难,对农民工子女是一种身份歧视。

  记者采访时发现,其实在此之前,武汉市已有一些学校自发进行了单独编班的探索。洪山区卓刀泉小学三(4)班是个独立班,班主任万华中谈到,这些来自各地的孩子,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由于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语、数、外基础相对较弱,其中英语是最难跟上的一门课。在教学上,单独编班就让他们有个协调一致的过程,逐步跟上城市教学的节奏。

  万华中谈起带独立班和带混合班的体会时说,这些农民工子女刚来时一切都不适应,性情比较孤僻,有自卑感。混合班对刚进城的孩子会产生明显的“反向激励”,导致更强的自卑感,还会引发攀比,加重农民工家庭教育成本。独立班针对性强,对于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好处。独立班小氛围里面孩子心态自然一点,表现比较自在。

  汉阳区德才中学副校长彭忠阳也有同感,混合班多数农民工孩子基础较弱,学习压力很大,不太自信,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在独立班,他们就不用顾及太多,不用担心方言会惹人笑,人逐渐变得自信。德才中学二(8)班班主任黄惠娇说,虽然全班都是农民工子女,可班上的成绩是八个班中的第三名。还有城市家长要求将孩子转到班上来。15岁的学生小金用标准的普通话对记者说,他并不认为独立班是一种歧视,相反觉得在独立班大家谈得来,好相处。

  解决“水油分层”,度过适应期再混编

  家住武昌梨园的张先生表示,自己的孩子从农村转到梨园小学上学,虽然在混合班,但玩在一起的还是那几个卖菜、做小生意的农民子女。不是和城里孩子编在一个班就会“水乳交融”,而更多是“水油分层”,他们还常常游离于班级活动之外,自卑感更强烈。试行单独编班说明教育部门已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了。

  毋庸置疑,武汉市教育局试行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是为了他们学得更好,成长更好。卓刀泉小学万华中老师建议,抛开一切因素干扰,单从教学和孩子成长来说,最好一至三年级单独编班,度过一段适应期后,四至六年级再进行混合编班。

  德才中学校长陈长俊谈到,如何编班的出发点不是对农民工的歧视不歧视,而是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关爱每个学生成长的一种尝试。“宏志班”将优秀贫困生单独编班,也没有人说是一种歧视。能不能像办“宏志班”一样来办好农民工子女独立班。

  王辉华表示,从教育教学规律上来看,对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是解决“有教无类”的问题,而试行单独编班是要探索“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一位教育专家认为,无论是单独编班,还是混合编班,都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尝试。对某种改革探索,不要急于“一棍子打死”,给教育工作者背上精神枷锁。应该允许从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进行一定的尝试,至于这种尝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则可以留待实践去检验。(完)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李鹏翔 魏梦佳 俞俭 编辑: 沈华军
·拷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财政经费只是借口   2006-04-28
·中国新闻周刊:农民工子女上学——不仅关乎公平   2006-03-24
·重庆农民工子女入学获国家“两免一补”资助   2005-04-08
·青基会:帮助农民工子女 欢迎捐赠者监督捐款流向   2004-08-19
·我国农民工子女就读学将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   2004-03-25
·中国的一百万失学农民工子女再上学问题引发关注   2004-03-18
·农民工子女求学引出沉重话题 看这双渴望的眼睛   2004-02-16
返回国内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