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昨日气温达到35.9℃,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挂在广州上空。高温不仅“烤热”了羊城的各大超市、酒店食肆及休闲场所,还催升了水果的销售。记者了解到,蔬菜价格上涨后,不少市民改吃水果。有市民认为,天气热,吃饭吃菜更热,还不如吃点水果,清凉又解渴。
菜价见涨水果救市
在羊城各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纳凉的人随处可见,与防暑降温相关的商品柜台前也都是人头攒动,电风扇、冰箱、空调、凉席、冰淇淋、水果、啤酒乃至泳衣、防晒护肤品、冷饮店门庭若市,这些都成为烈日下的主打消费品。
记者昨日在广州多家肉菜、水果市场看到,高温催升了蔬菜价格,个别蔬菜涨了5角钱。有专家分析,前两个月连降暴雨影响了蔬菜的生长期,而近日持续高温,蔬菜的生产期缓慢,导致个别菜价上涨。在东川新街市,记者看到,8.50元/公斤的本地菜心、6.50元/公斤的矮脚白菜、7.50元/公斤的芥兰、1.80元/公斤的青皮冬瓜以及3.80元/公斤的青瓜,均与前两天价格持平。而油麦菜、茄瓜等蔬菜较22日上涨了5角钱。
蔬菜价格上涨,很多市民改吃水果。记者在超市水果区看到,中旬卖到28元/公斤的荔枝昨天降到了25元/公斤,4元/公斤的无籽西瓜和9元/公斤的菠萝都卖得火热。市民王小姐告诉记者:“天气热,吃饭吃菜更热,还不如吃点水果,清凉又解渴。”
市民逛超市叹空调
据了解,广州各大商场、购物中心的客流量持续看涨。正佳广场昨日上午还没开门,就有大批市民守在门口,准备进场叹空调,看表演,吃雪糕,购物,正佳广场成了市民避暑纳凉的首选地之一。
白天艳阳高照,市民户外活动有所减少,纷纷以不同的方式避暑纳凉。这个周末,记者在广百百货也看到了大批纳凉市民,商场俨然成了市民避暑的冰凉场所。
空调凉席成热销商品
昨日下午,记者在家乐福玩过万国广场店内看到,人们正在疯抢打出特价的各种竹片凉席、竹枕、空调被等清凉品,不到5分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清凉品转眼就变成了“平地”。记者发现,今年的凉席大都是用亚麻、竹子、苇子等编织而成。弓形蚊帐以其便利、耐用、节省空间等优势也占据蚊帐的销售“龙头”。
同时,羊城各大电器卖场也在这个周末赢得满堂彩,不少厂家也忙着补货或调货。
各大电器卖场互不相让地低价促销,加上火辣辣的太阳助阵,引得市民慷慨解囊,冰箱空调一背就是好几台。广百电器的空调、冰洗等电器销售增长了20%~30%。永乐生活家电的空调、冰箱、风扇等消暑电器同样也大获青睐,价位200元左右的空调式风扇最为抢手,仅一个上午就卖出了数十台。“前段时间的多雨天气还用不上空调,这几天一热,我就趁休息天赶紧过来买空调。”正在广百电器选购空调的黄小姐告诉记者。
雪糕消暑饮料卖疯了
记者在多家超市看到,各类消暑饮料、桶装雪糕、啤酒等解渴食品都卖疯了。零售超市的饮料、奶制品、啤酒销量均比平日销量上涨了2倍。
受高温酷暑天气利导,广州不少购物中心内的纳凉饮品售卖也进入了黄金期。正佳广场内的哈根达斯、芭克·闪冰、纽斯纳、果力奇、ICE、麦当劳、肯德基、仙踪林等雪糕饮品店围满了欲解口渴的大人孩子们。纽斯纳专卖店负责人就表示,昨天雪糕球、新地和奶昔的销售激增了80%。
新闻链接
广州昨出现今年首次35℃以上的高温天
今明两日仍是高温天
时报讯(记者徐毅儿通讯员黄忠)昨天广州市上空云量比前两天明显减少,阳光特别强,五山观测站在昨天下午2时13分记录到35.9℃的最高气温,这也是广州市今年首次出现35℃以上的高温。气象专家预测,广州市25~26日多云间晴天,27℃~35℃。
预计,广州市25~26日多云间晴天,27~35℃。展望27日我省西部和东南部有阵雨或雷阵雨,其余地区局部有阵雨。
急诊病人八成发烧感冒
专家提醒进入中暑高风险期市民慎防高温中暑
时报讯(记者蔡民)昨日,记者从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医一院等单位了解到,近日来的高温天气,医院急诊科的八成病人都是感冒发烧。同时专家还提醒,广州已进入中暑高风险期,市民慎防高温中暑。
据广医一院急诊科主任梁子敬介绍,近两天来,急诊科接诊的感冒发烧病人有增多的趋势。据统计,每天的门诊量已从平时的150人升至250人,其中80%都是感冒发烧的病人,输液室已连续多天人满患者。
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卢建华也介绍,这两天,急诊科的门诊一直保持在500人的水平,比平时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半数以上是感冒发烧为患。
专家认为,这两天气温表明,广州已进入中暑高风险期市民应当格外注意防暑。头晕、眼花、耳鸣、胸闷、心悸都是中暑的前兆,如有中暑症状,应及时就医。
编辑点评应把高温纳入“灾害”防范
夏至刚过,酷暑难熬的炎夏陡然而来,广州昨日已挂上黄色高温预警信号。如何让防暑降温、抗灾减灾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就在3天前,美国国家科学院以“最新调查”向国会报告,地球气温已处于400年乃至2000年来的最高点,未来几十年将变得更为炎热。国人对此早已感同身受,各地行政性的防暑措施也日渐增多。然而,相比起洪涝、台风和暴雨等等,防暑工作在认识上和政策制度上还有不少欠缺,已有的措施也多带有临时性的行业性质。
抗灾防灾,我们通常指的是洪、风、雨、旱、雷电、冰雹等,高温似乎并不包含在内。然而,高温也是一种自然天灾,而且因其杀伤力呈渐进的、无形的特点,比起洪水、台风之类,不易引起警觉,往往要在出现群体性中暑或相应疾病时,才会加强预防;至于高温对人体的功能破坏和脏器损害,只要未涉及“病”字,通常都不会意识到是个灾害。
备受炎夏暑害的,是个数量庞大的人群,比如交通民警、地盘民工、在途学生、搬运工人、野外作业者等等。目前能见到的行政性的防暑措施,好像只有涉及地盘工人和老弱贫困者(如社区避暑纳凉中心),上述人群的大多数,除非单位领导“叫停”,否则都只能顶着烈日战天斗地。某些行业和工人,连基本的防暑劳保用品也得不到保障,劳动监测和安全监测,似乎也没有把它列入其中。深一层看,城市建筑如何防止热岛效应,如何在广州这样的南国都市保留和倡导骑楼特色,如何保障与防暑有关的电器、食品、衣物和化妆品等的安全、环保,都是防抗暑灾必须研究解决的课题。
这是个长期的紧迫的任务,而目前基本上是个空白。当中,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至关重要;对相关的行业、工种人员,建立防暑劳动保护以及必要时停工避暑的政策规定,更显得十分必要。贺贝专题策划廖卓斌专题撰文时报记者周芳通讯员李展敏符乙素梁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