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WTO后过渡期和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实现从“贸易大国、品牌小国”到“贸易强国、品牌大国”的转变?以加工制造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企业如何在世界产业链中向高附加值的金字塔上端跃升?
据工人日报报道:“2001年底的时候,中国政府正在制定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中长期规划,当时提出的目标是2010年的中国进出口要突破1万亿美元。但是事实上,在2004年的11月,也就是规划制定后不到3年,这个目标就实现了,完全超出预想。”在6月23日举行的“中国外贸200强高层论坛”上,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回顾加入世贸组织四年半来,中国的进出口每年都在以20%到30%的速度增长,称“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
不过,他也坦言,“在漂亮的数据背后,中国外贸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粗放式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现象。而此次论坛的核心议题,就是在进入WTO后过渡期和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形势下,中国如何实现从“贸易大国、品牌小国”到“贸易强国、品牌大国”的转变,以加工制造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企业如何在世界产业链中向高附加值的金字塔上端跃升。
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统计显示,2001年到2005年5年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1%;外贸进口年均增长24%,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4.2和12.7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十五”后期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两年突破1万亿美元关口,稳居世界第3大贸易国位置。
此次论坛发布的“2005中国外贸200强”企业更是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十五”期间,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2661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7620亿美元,有出口纪录的企业个数也由2001年的6.8万家上升至14.4万家;同期,外贸进口总值由2436亿美元攀升至2005年的6601亿美元,有进口纪录的企业个数也由2001年的6.8万家增至2005年的11.3万家。
伴随总体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入选200强企业的标准也水涨船高:2005年出口200强企业的最低门槛已经上升至3.6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1.4亿美元的2.6倍;同时,进口200强的最低标准也由2001年的1.4亿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4亿美元。
透过这些“漂亮的数据”,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注意到,近年来中国进出口构成正在发生三大剧烈变化。
产品构成发生可喜突变。上世纪80年代和上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中国外贸增长主要是靠轻工产品和纺织品来支撑的;上世纪的最后10年,主要是靠传统的机电产品的增长来支撑;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30%。尤其是近两年来,进出口产品构成迅速升级:小屏幕的彩电、传统的光学照相机、钟表、VCD等传统的所谓技术含量产品,其出口增长下跌幅度超过30%,但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视等所谓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却在以60%到260%的速度高速增长。
在贸易形式方面,中国加工贸易这几年比例上升,大体上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55%。
此外,贸易主体的变化也不可忽视。国营外贸进出口公司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现在国有企业的出口仅占不到五分之一,进口约占四分之一;外资企业已占据进出口总额的58%以上;民营企业从以前微乎其微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1%。
柴海涛认为,所有这些变化均表明,中国正在迅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生产营销的链条中去,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制造业转移当中的最主要承受者。
外部环境趋于严峻
“‘十五’期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瞩目的贸易大国,‘十一五’规划期间则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张丽川认为,目前我们需要着手解决外贸领域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7.3%,比2000年的3.9%提升了3.4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增长面临国际市场日益饱和的压力。”张丽川指出,“2005年全球出口值最大的10个国家中,我国的出口速度远远高于其他9个国家,也高出全球出口贸易13%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出口增长空间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约束。”
“我国外贸发展逐渐进入了高成本时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也在逐步上升。”张丽川称,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一直是支撑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所在,近年来一些地区爆发的“民工荒”预示着劳动力价格需要调整,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商品价格优势的做法需要得到纠正。
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加剧,更使得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目前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品种已由原来小类商品发展到我国的大宗优势产品,在服装、家具、彩电、鞋类等商品上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张丽川表示,“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知识产权的匮乏,尽管拥有了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却不得不应付越来越多国际贸易争端。”
对外贸易失衡现象加剧,人民币汇率逐步进入了一个升值期,企业经营外贸进出口面临更多的汇率风险。这对企业进出口贸易也提出了新挑战。
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
如何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击破或降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对进出口产生限制的机制”。
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也认为,我国外贸一直以来的最大问题,在于主要靠数量扩张和低价竞争。“比如说彩电、手机、DVD,世界产量第一,世界出口第一。但出口厂商获得的比较利益是非常低的,基本没有知识产权。无论是专有技术、专利、商标还是国际的销售渠道,基本不在中国自己的企业手上。”
我国很多出口商品跟国际标准不相适应,以及我国企业对自有品牌、自有技术在海外进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不足,都给企业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带来很大制约,比如遇到专利包围的问题,中国大部分企业没有还手之力。
对此,柴海涛认为,“国家提出自主创新,体现在国际贸易上必须做到:第一,科技兴贸;第二,品牌战略;第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四,扩大服务贸易;第五,结合现在方兴未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来尝试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