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送礼、吃喝拉撒都能跟着项目报销科研经费背后隐藏多少腐败
“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本太高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科研经费真正用在买资料、配备设备仪器上的比例并不大,为了争取经费而开展的公关活动、出差、买车、鉴定成果等费用占了大部分。
为争得课题不惜花钱
“现在课题的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山东师范大学一位教师说:“争取项目有很多‘潜规则’,要看关系。有关系的,项目设计得不好,也能上;没有关系的,课题再好,也不容易上。项目需要跑,我的一个同事到北京跑项目时,到一部门看他们的办公条件很差,马上掏钱帮人家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课题就到手了。”
一些科研人员说,为什么有人不惜花钱跑课题,因为课题是立身之本,有了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就有了能力,评职称、评奖乃至当博导等,都有了筹码。很多人做课题是为了应付考核、评职称。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大多数科研机构要依靠争取来的科研项目经费维持运转,本周期内成果的水平为争取下一周期的课题和经费奠定基础。过度竞争和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得相当数量的课题组及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课题申请环节。
一些学者说,我们不怕平等竞争,但是现在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一些科研领域成为某些权威或领导的势力范围,只有进入“小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而“外围”的科研人员,只能得到一些子课题,或者得到一些资助力度小的课题,或者什么也得不到。
跟着项目吃喝拉撒都能报销
青岛一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说,争取到了科研经费后,并不能全额拿到,还要被所里、实验室逐级“剥皮”,扣管理费、仪器设备耗损费等,一个20万元的课题,到我们手里时也就剩下10多万元。有些科研单位的项目带头人还从经费中提成5%,算是个人所得。
据这位科研人员透露,一般做项目预算时,需要100万元就报120万元,上浮20%。有些重大课题需要招标,就不敢把预算报得太高。资金只要拨下来,就要想方设法将它用完,项目快结束时如还有钱就买车买电脑,置办办公用品。跟着项目的人在这段时间内吃喝拉撒都能报销。有些项目预算中有明确规定不能买车只能租车,就想办法在发票上做文章,把买车变成租车。
还有人士说:“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许多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住宿等方面了。借出差旅游,或请朋友吃饭,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
“除了正常的资料费、出差费、专家论证费,有的就买电脑作为设备报销,有的甚至给孩子买学习用品也要到课题组报销。”山东师范大学一位副教授说。
一些科技人员反映,同一领域同一科研机构中不同课题组之间获得的科研资源有很大差别。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之一,是人际关系。科研人员指出,一些课题鉴定会、论证会是虚假的,实际上是请客吃饭。
青岛一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说,项目实施中,上级部门也会派专家进行中期审核,了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课题进度等。要是审核不过关,下一批的资金就不再拨付,所以研究所一般要请前来考评的专家吃喝玩乐,再送点纪念品,有的干脆送钱作为“辛苦费”。
要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我国在科研投入方面虽然已采取公开招标等措施,但从效果上看,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
一些专家提出,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要纳入公共监督,建立规范的评审机制和程序,落实和完善科学技术评价方法。国家一些重大项目的评审可以聘请国外有关专家参加,人数应占一定比例;评审意见要详细、公开,并接受申请者的申辩。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其他重要环节都要进行评估,入选的科研项目应向全社会招标并公示,项目的开展和完成要有评估,并且要让社会各界有渠道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及产生的效益。
另外,凡是国家各级财政支出的科研经费,应纳入财政监管体系,引入第三方独立会计事务所,对科研机构实行规范的会计审计管理,承担财务审计和监督,定期向立项单位和经费投入单位汇报。各级财政和立项单位要有细致和严密的处理规定,以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增加资金使用效果。
近日,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从科研项目管理的源头——立项着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确保立项全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防止“人情项目”、“关系项目”;倡导新的科技成果评审模式,与产业相关的成果可通过市场来评价,基础研究成果则通过论文、引用、国际会议得到公认;引入科研活动“问效问责制度”,对项目的各责任主体进行跟踪考核;以专项审计方式加强科技经费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