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吉林概况-经济

中国网络媒体吉林行

www.zjol.com.cn  2006年07月06日 08:49:0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吉林省的经济十分落后。农业生产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业化进程还只是处于起始阶段,只有个别行业有一些小型的工业作坊,城乡人民生活十分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吉林省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成了以机械、化工为主体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吉林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总体上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纵观50余年的发展历程,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新中国建立后的17年(1949~1966年)

  经历了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大跃进”及三年调整。这一时期,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初步建立了各部门比较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6年全省社会总产值为90.7亿元(当年价,下同),比1952年增长2.1倍,年 均增长8.5%。国民收入为40亿元,比195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5.8%。地方财政收入为 8.2亿元,比1952年增长4.1倍。1966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由12 .4亿元增加到22.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0.5亿元增加到54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基础化学、森工、冶金、电力工业等为主的工业骨架和全国重要的汽车、化工、森林工业基地。

  (2) “文化大革命”10年(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对全省国民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严重下降,但在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国民经济在艰难曲折中仍然有一定的发展。197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3亿元,比1965年增长61.9%,平均每年增长4.5%。 197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55.5万吨,比1965年增长43.9%;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31.3亿元,比1965年增加1.2倍,年均增长7.5%。从1966年到1976年,全省共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111个,其中较大的项目有吉林油田、长前铁路、长山化肥厂、前郭炼油厂、长山发电厂、榆树川电厂、云峰发电厂、永吉星星哨水库、石头口门水利枢纽工程、白河林业局等。

  (3)改革开放23年(1978~2001年)

  在这20多年里,全省经济经历了几次波动和调整,总体上已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9.7%,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快4个百分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后10年,全省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2001年,全省经济总量首次突破2 000亿元大关,实现2 032.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8.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深化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

  至2001年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78年的29.3:52.4:18.3调整为20.2:43.3:36.5。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 640元,比1978年增长了36.9倍。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9.5亿元,比1978年增长36.3倍。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3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182.2元。

  至2001年底,全省经济发展情况如下:(1)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 78年的360.33万公顷调减到335.67万公顷,优质专用玉米、小麦、水稻、大豆及绿色食品都有较大幅度增加。畜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3% ,比1978年提高31.1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显著提高。粮食、猪牛羊肉、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 953.4万吨、172.7万吨、83万吨、16万吨,比19 78年分别增长1.1倍、10倍、20倍和6.9倍。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非农产业从无到有,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全省培育和壮大了粮食、肉牛、肉猪、肉鸡、参茸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已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多个,其中产值超5亿元的有6家。全省粮食加工能力达到640万吨,生猪、肉牛、肉鸡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00万头、40万头和1.5亿只。订单农业正在形成规模,种植业订单合同落实面积2 637万亩,畜牧业订单6 798万头( 只)。农产品基地建设正在走向标准化,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避寒增温棚经济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地膜覆盖等农业新技术正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45% 。

  (2)主导产业迅速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至2001年底,吉林省已形成了以汽车、石化为支柱,食品、医药、电子为优势的工业结构框架。汽车、石化两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9%。食品、医药、电子工业迅速崛起,三个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5.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已发展成为汽车行业特大型企业集团。机械、冶金、建材、轻纺等一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工业开始显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3)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服务质量和层次不断提高。全省批零餐饮、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仓储、金融保险业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合计为418.2亿元。其中,运输邮电和商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30多倍。旅游、信息、咨询、广告、技术服务、房地产、会展经济、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知识、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技术产业化、金融电子化、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多层次服务体系。特别是旅游业更加欣欣向荣,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2 252.4万人,旅游总收入83.7亿元。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20年来,全省引进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安排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企业现代化、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生产线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取得重要成就,研制开发生产了特种工程塑料、辐射交联热缩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长春、吉林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开发区初步建成了以汽车工程、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信息电子为特色的五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5)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集团化格局开始显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以德大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经 营方式逐步推广,形成了肉鸡、肉牛、生猪等屠宰加工龙型经济群体,引导农民逐步走上适度规模经营之路,集约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工业改造和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具有一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培育形成了一批“小型巨人”企业。全省拥有企业集团97个,总资产1 51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的集 团21个,总资产达到1 313亿元。一汽、吉化、油田、吉发、森工等13户企业进入了国家512户重点企业。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和部署,淘汰关闭了“五小”企业和压缩了落后生产能力。 

  (6)所有制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00年底,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 已达到62.1%。全省企业集团中,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接近55%。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20%左右,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80%以上。

  (7)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增强,区域经济特色明显。长春、吉林两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3和1/4,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地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明显,长春市主要以汽车工业、高科技产业和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吉林市主要以石化工业、高技术产业为主;通化市主要以医药、食品和冶金工业为主;白山市以医药工业和矿产业为主;松原市以石化、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延边州以木材和医药工业为主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格局,并涌现出长春汽车城、吉林化工城、通化医药城、松原石化基地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县域经济实力得到加强。

  (8)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八五”期间,全省规划和实施了“10大重点工程”和100户企业的174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达500亿元,完成投资32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新增产值285亿元,创利税72亿元。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和吉化30万吨乙烯工程的实施,壮大了全省汽车和石化两大支柱产业。百万吨玉米深加工和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的开工建设,发挥了全省地方资源的优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双辽电厂两台30万千瓦机组投产使发电装机容量增加209.4万千瓦,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加188.7万门,公路总里程增加4 853公里。引松入长工程,1996年达47.5万吨/日供水能力。“九五”期间,全省组织实施了“15大系列重点工程”、16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有效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加大了对汽车、石化两个支柱产业,食品、医药、电子三个优势产业的投入,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吉化公司30万吨乙烯、 百亿斤商品粮工程、百万吨玉米深加工、十条“龙型”工程及三大水利工程建设、彩色液晶显示器(TFT-LCD)先导工程、通化东宝塑料软带大输液等一大批工程的建成投产,使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电子为优势的新的支柱产业群。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提高投资的技术含量,初步构筑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主、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框架。2001年, “十五”百项重点工程启动实施,总投资规模2 290亿元,百项工程按不同行业分为农业 产业化、传统工业改造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共6大类。其中新开工建设18项,续建25项,前期工作57项,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为总投资的12%。吉发生化葡萄糖、吉林纸业10号机改造等项目相继试产、投产;大成玉米深加工二期工程完成5项主体工程,一汽——大众捷达车换型改造完成厂房等土建工程;60万吨燃料乙醇、一汽集团15万辆中重型车、长春软件园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长春龙家堡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都有不同程度进展。

  (8)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积极稳妥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过渡和转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农民开始富起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化。全省的237户中型一类以上国有大中型企业,80%以上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上市公司发展到34家,总股本达132.2亿元,市价总值1 500亿元。制定并实施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计划,放开国有中小企业达到95%。构造了国有资本管理营运的新体制。全省已组建国有资本营运机构15个,约有400亿元资产纳入运营。基本完成了国企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大部分市州和大部分行业都实现了整体扭亏。新型宏观经济调控体制基础框架初步建立。

  计划工作的重点转向制定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协调服务及对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等方面,工业指令性计划由1990的175个缩减到2001年的10个,进一步放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审批权限。成功地进行了价格体制改革,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90%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经放开,国家定价项目只保留了13种,基本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机制。实现了以分税制为主的财税体制改革,实行了省对市、市对县的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起转移支付制度;推进了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税费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构筑公共财政框架进入了操作阶段。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和监督职能,大部分商业银行实行省市机构合一;加大了对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对农村合作基金、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清理,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度和资本金制度,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运作市场化的格局。在放开外贸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基础上,进行了外贸企业改组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省外贸厅直属28户企业和4个驻外办事处重新组建成8户股份公司。

  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种类比较齐全、功能比较完善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市场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截止2001年底,全省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294万人,参加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休人员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7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在全省50个统筹地区全面启动, 9个市州和41个市县都成立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参保职工124万人,参保率达95%。积极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1998年以来,全省通过各种渠道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近100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试点工作已扩大到9个市州。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保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全省城镇保障标准人月均136元,享受城市低保人数(含临时救助对象)56.34万人,保障覆盖面占城镇人口的0.66%。实行了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指 导线制度,并在部分城市实行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初步建立了城镇住房供应和分配体制。全省77.6%的可售公房已出售给了城镇居民,全面推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租金改革,停止了职工住房实物分配,住房分配逐步走向货币化。

  (9)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迅速。1978~2001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324. 6亿美元,是前24年的61.9倍。其中,外贸出口总额累计实现185亿美元,年均增长19.7% 。 2001年面对较为困难的形势,全省仍实现外贸出口额14.6亿美元,是1978年的62倍。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9年的2.8%上升到6%。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已调整到初级产品占53%,工业制成品占47%。

  出口市场多元化。2001年,与吉林省有贸易往来 的国家和地区达138个,国外客户8 500多家。其中,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有4个国家,占出 口总额的67%;出口额在1 000~10 000万美元的有14个国家和地区,占出口总额的23%。

  边境贸易发展较快。1994年全省对俄罗斯、朝鲜两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实现5.69亿美元,比1985年增加了20倍,年均增长40.9%。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到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5.22亿美元,比1984年的0.02亿美元增长200多倍。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贷款,成功地合资建设并投产了一汽——大众汽车、吉化吉联公司、德大肉鸡饲养加工、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长吉高速公路、福耀汽车玻璃等一大批项目,发展了全省程控电话网和移动通信网,建设了“引松入长”工程及长春、吉林、延吉、通化等城市供水工程。招商引资活动成果显著。1990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多次赴香港、韩国、美国、加拿大、北欧、日本等大中小型境外综合性招商活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来吉林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发展到45个。泰国正大、德国大众、美国福特、英国巴斯、日本伊藤忠、韩国大宇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已在吉林省投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有15户落户吉林省。国有大 型企业在境外发行H股、N股,并积极探索向外商转让股权、产权、BOT、ABS等多种利用外资形式。吉化公司等企业已在香港和纽约等地上市。积极引进内资,参加西安投资洽谈会等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到2001年底,仅赴沪苏浙、闽粤、京津鲁三次招商引进资金就达50亿元左右。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1988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相继批准了前扶经济开发区等5个不同类型的开发区,标志着全省开发区建设开始启动。1992~1998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政府又批准建设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6个开发区。全省共有开发区2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22个,形成了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已成为吉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促进了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截止2001年底,全省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32.2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849亿元;出口创汇达7.05亿美元,分别是1995年的11倍、21倍和5倍。


来源: 吉林省情网 作者: 编辑: 俞斌
·吉林概况-旅游   2006-07-06
·吉林雾凇 自然奇观   2006-07-06
·俯瞰松花湖   2006-07-05
·松花湖之梦幻   2006-07-05
·松花湖红叶   2006-07-05
返回国内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