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受制约
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质就是农业不能生产出足够的产品,以支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持续增长,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来进行农业增产,这与中国农村人口的激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经常与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高成长相提并论。确实,人们看到的增长率似乎不相上下,但中日双方经济增长的内容和方式却是截然不同的。
二战后,日本扛起了贸易立国的大旗。但是,在高成长阶段,日本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并不很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在GDP中的比例也不过20%左右。
而在中国,贸易在GDP中的比重却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9.8%,一路飙升至1985年的23.1%,再到1994年的42.3%。虽然这种势头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有所缓解,但2000年以后又从40%多升到了64.6%。在经济对贸易依存度极高的状况下,要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就需要出口也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不断递增。
在中国的出口规模尚小的时候,就曾因出口规模的急剧增长与进口国发生过大的经济摩擦。到2005年,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7000亿美元,与进口国的产业竞争和摩擦就更加无法避免了。
美国之所以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因为国内与中国竞争的产业业主们心理极度不平衡。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作为中国最大出口市场的欧洲,也因为纺织品问题与中国不断发生摩擦。和欧美一样,日本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也是迟早的事。
每次与贸易对象国发生摩擦,都可能会给中国的出口增长来个急刹车,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不止一两次了。
中国的人民币从1994年以来,对美元的汇率就被稳定在1美元兑8元人民币左右。在美国的对外赤字急速增加、美元贬值无法遏制的情况下,如果人民币再继续保持这一稳定的汇率的话,那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必将全面爆发。
但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受挫会给世界经济成长和平衡带来不良影响。
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例几乎瞬间性地从50%上升到了70%,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霸权国家,而美元成为世界基础性货币。但是,这只不过是战争灾害导致欧洲经济衰退、进而造成的暂时性异常状态。美国领导人通过1950年—1960年西欧经济复兴和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认识到了世界经济在向多极化发展。
因世界经济的平衡变化,美元的没落必然出现。在1995年以后的世界,日美欧任何一方都不占据经济上的霸权地位,世界经济也呈多极化现象。包括日本、中国和其他地区在内的整个亚洲,在经济规模上已接近美欧。
要弄清21世纪中期的经济分布状况,需要设想一下各地区产业化人口集团的规模。
美国已拥有大约3亿人口。由于移民增多,其人口增长会格外快速,不过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到21世纪中期,美国人口最多达到4亿。
在欧洲方面,其人口增加的主因是来自伊斯兰社会的移民,但因移民现象受到强烈限制,总体看来其人口规模会停止增长,届时大致跟现在水平相当。欧盟地区内约有4.5亿人,俄罗斯约有1.5亿人,共计6亿人。不过可以认为,在东欧、中欧等新加入欧盟的地区,其人口的产业化已经完成。
中国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其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放慢。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的14亿多,然后迅速走向老龄化。到2050年,中国的14亿人口中,能够实施与日美欧同等经济活动的人口规模至多4亿。
日本、韩国、台湾拥有大约2亿人口,这一静止人口是世界上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集团,预计这一状态将持续下去。
在预测完产业化人口规模之后,如果把通过各地区生产总值得出的经济活动规模配以产业化人口规模的比例,就能大致推算出21世纪中期各地区经济所占份额状况。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美国、日韩和中国等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比例将为6:4:6。具体情况是,美国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几乎同等,但低于欧盟地区。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经济规模为中国的一半。俄罗斯即使强化与欧盟的合作、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其经济规模也不到美国的40%。
在21世纪中期,任何经济体都不具霸权地位,世界经济将彻底走向多极化。上述5大经济体之外的地区经济份额,如果占到30%以上,那么上述5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将变小。美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大国地位,但已完全不能称为霸权国。中国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因人口规模过大而远远赶不上其他地区。对中国而言,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保持国内政治的稳定仍将是课题。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霸权地位、世界经济彻底实现多极化的情况下,无论哪国的货币都不可能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基础货币或在世界经济中共通的国际货币。
因此,在本世纪上半叶的较早时期,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新成员可能汇集到一起,创设各国、各地区货币共同价值尺度,就新国际货币制度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