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思想、理念创新,需要制度、体制保障,同时也需要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新华社记者就财政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问题专访了财政部长金人庆。
财政承担哪些责任?
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财政承担着重要责任,请您谈一谈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金人庆说,按照财政部明确的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财政将努力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改善农村的、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也包括改善乡村环境。
三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四是运用财税政策和财政投入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动力。
三千多亿元“真金白银”陆续兑现
问:2006年财政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进展如何?
金人庆介绍,在前几年财政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基础上,2006年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实,广大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多。
一是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达3397亿元,比上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高于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
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使9亿农民每年减轻负担约1250亿元。目前,中央财政今年为此安排的782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已经拨付各地。
三是加快“三项”补贴政策的落实进度,并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资增支实行综合直补。针对柴油等农资涨价问题,中央财政今年又增加125亿元补贴资金,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于6月底前全部兑现到农民手中。
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2006年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预计中央财政新增投入约102亿元,地方财政新增投入38亿元。在今年春季开学前中央财政下达免教科书、学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资金64.66亿元。4月初,又下达了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专项资金28.36亿元,5月底以前分两批下达了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资金15亿元。
五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6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中央财政相应安排资金47.3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将于近期拨付地方。
六是积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006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央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达300多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六小工程建设。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05亿元。
把有限的钱花出水平、花出效益来
问: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家很关注,请问财政部将采取何种措施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金人庆指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但一些地区依然存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部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今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指导意见》。目前,全国已有160多个县(市、区)正在开展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财政部也准备整合一部分支农资金,并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一部分县(市、区)开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目前实施方案已经拟定,试点将于近期启动。
二是严格预算编制和执行。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体系,研究农口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方式;严格界定项目类别,推进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程序,加强预算审核;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推进绩效考评工作。
三是强化支农资金管理,加强支农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大举措加快“放活”
问:财政部门在“多予”、“少取”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下一步在促进“放活”方面有何考虑?
金人庆说,目前“少取”已经变成不取,“多予”的力度正越来越大。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将着力促进“放活”,推动农村各项改革,激活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二是积极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和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推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促进土地市场发育,严格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缴纳和使用管理,确保土地收益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推进城乡就业制度融合。逐步形成由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要素配置机制。
四是积极支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和农民多方参与的自然风险共同抵御机制。
五是逐步推进农村其他各方面改革。包括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
全国政协常委:建设新农村不能只搞展览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简单理解为盖新房子、建新村,更不能为求政绩定指标,搞成大跃进式的运动。”全国政协常委郭荣昌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对个别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颇提出了批评。
和郭荣昌一样,许多与会的全国政协常委也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从农民最关心的入手,要杜绝形式主义。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今年1月,中共中央又发出了1号文件,首次提出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
湖北共青团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纪实
正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李敏宽、刘亦铭等提出,祖国大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台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做法。
担任台盟中央副主席的李敏宽、刘亦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这类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