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暑假清校不清净
■毕业生留守 ■老校友聚会 ■游客逛风景
“放暑假了,每天进出校园的人数却不见少。”在某高校门口,值班室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学校已经清校,毕业生都已搬出校园,师生们也大多回家,但校园里却和往常一样热闹。记者在一些高校调查后发现,回校聚会的老校友、来校园内游览的游客以及在校园家属区租房住的“留守”大学生,成了让校园“不清静”的三大因素。
[老校友]
挤在7月回来聚会
“我们一共有10个桌位,今天都订满了,明天的也都满啦!”某家高校饺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我们的饺子馆在学校经营了十几年了,每年六月底至七月中旬都是旺季。”这位老板得意地说,夏天是留学生放假回国和公司白领休年假的时间,本身就是同学聚会的最佳时段,他这里更是校友们聚会的“根据地”。
“老同学都是自己人,聚会地点选在那些豪华的酒楼KTV太假,跟应酬似的。”刚从奥地利经商归来的王爽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毕业已经8年了,这次聚会挑了半天地儿,最后还是定在了母校的饺子馆。
据了解,很多在校园内经营的餐厅,一到了这个时候也是人满为患,一批批毕业多年的校友,就愿意回到母校的餐厅里寻找自己的青春和回忆。
[旅游者]
假期免费进校参观
校园门口,一群群游客举着相机抢着在此处“合影留念”。校园内的湖边、体育馆旁,围满了带着“小黄帽”来校园参观的小学生们。“有的时候他们还要跟我合影留念呢,我说行,咱也过一把当名人的瘾。”一名假期值班的学工部老师告诉记者,学校里不要门票的人文景点,每年暑假,很多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前来参观。
[留守生]
暂住寻找“心理呵护”
尽管毕业生要按规定搬出学校,但仍有一些毕业生因为没有找到工作,便索性在学校家属区内花几百元钱租一间平房,暂时安顿下来。刚从力学工程系毕业的山西籍学生小陈告诉记者,他申请出国没成功,工作又没找到,就先住在校园里,平时做家教挣点零钱维持生计,再做打算。小陈说,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所住的那片平房家属区里,九成左右租户都是像他这样的“毕业留守族”。“这些孩子在心理上还没断奶,留在校园寻找心理呵护。”一位团委老师告诉记者,每年暑假清校之后,都会有不少这样的学生留在校园里。虽然他理解就业给学生们带来的压力,但他依然不认同这种生活方式,“毕竟他们最后还是要勇敢地走向社会”。
晨报记者 刘星
除了乘船在公园游玩,许多高校也成了旅游景点。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新闻背景
中外大学校长热议创新服务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7月12日至18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秉承前两届论坛的宗旨——“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主题定为“大学创新与服务”,分为两个主要议题: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大学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加本届论坛的中方校长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进入“211工程”的其他高校和国家重点支持建设高校等共123名校长。另外,还有香港特别行政区6所高校的校长与会。应邀与会的外方校长来自十多个国家的世界著名大学,包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共15名校长。
教育部部长周济开幕式演讲
在第三届大学校长论坛的开幕式上,教育部长周济做了主题演讲。周济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他还指出,中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传统优势与不足之处。
周济表示,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着力于分析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刻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国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相对优势。
同时周济还指出,与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对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我国所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国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等等。
周济表示,我国到去年年底高校已达2300多所,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水平大学参与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但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分。中国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种种局限与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周济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要整体设计、分步推进,要根据社会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要,对教育的学位类别设计和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要抓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研究选题、科学研究、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系统改革。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在具有科研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