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战争”
记者与晓飞的愉快交流,博得了晓飞父母的羡慕和信任。次日,在一位老同事家,晓飞的父母与记者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多小时的谈话。
不久前,爆发的那几场家庭战争,让晓飞的爸妈心有余悸。战争的导火线有两个:一是晓飞玩电脑看电视,二是晓飞沉迷的那些“杂书”。
在父母眼里,这二者是晓飞学习不好的“罪魁祸首”,每当晓飞沉浸其中,他们就会心如刀绞,忍无可忍。
那一天,晓飞玩电脑正上瘾,妈妈劝说无效,便拔掉了电源。晓飞爆发了:他愤怒地走到楼上,把所有能扔的东西统统顺着楼梯扔了下来,在妈妈的哀求之下,才算停了手。
这次风波之后,父母对晓飞管得更紧,其中包括一定的经济制裁,这直接导致了更为激烈的一次爆发:愤怒的晓飞手执棍子,吓得爸妈心惊肉跳,最终他夺取了自己小存折上3000多元的“支配权”。
正是这笔钱,让晓飞的书橱里有了那一整套一整套的“杂书”——《诛仙》、《昆仑》、《魔戒》、《希腊神话》、《飘》、《哈里-波特》、《指环王》、《读者》、《青年文摘》 ……
此后,父母对晓飞更加“小心翼翼”,既为他的“不务正业”而心急如焚,又因为怕他爆发而不敢“采取措施”。
通过这些“家庭战争”,晓飞争取到了一块相对安静的“自由空间”。
可晓飞的父母,却在挽救自己“问题孩子”的路上,陷入了一种“山穷水复”的困境。
父母的痛苦
“就像捧了满满一盆水,生怕一不小心洒出来。”和晓飞在一起,妈妈时刻绷紧了弦。小心翼翼地、竭力讨好地说话。儿子的不耐烦,令她焦虑、刺痛、不知所措。
“他是我的宝贝啊。”一个痛苦的母亲,她不懂儿子的心,她想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却找不到那扇门,打不开那个“结”。
在对晓飞的教育上,妈妈倾尽了全部心血。她希望他成材,出人头地,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过美好的生活。“我总是在想,他应该是最优秀的。”
晓飞个子高,身体强壮,妈妈教育他不要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于是即使别人欺负他也从不还手;妈妈教育他要呵护女孩子,于是有人欺负女生时,他会站出来把女生挡在身后;一次,打破了一位邻居家的玻璃,他拉着妈妈去向人家道歉,承认错误;一次,妈妈带他去公园,他反过来批评妈妈“你应该把水瓶子给(拾废品的)奶奶送去,而不是叫她过来拿”……诚实,善良,外向,有主见,敢说真话——晓飞所有这些做人的美德,都是在父母严格、有意识地培养下养成的;晓飞从6岁开始学二胡,到初中考过9级,也是妈妈“逼出来”的。
小时候,晓飞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这让妈妈很自豪。
但是,随着晓飞的长大,一切却发生了变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仅不肯再听大人的话了,甚至面对父母的“管教”还会发起反抗——妈妈心里的那个“好孩子”,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一个“问题孩子”。为了挽救晓飞,父母想方设法请朋友、亲戚来开导他,取得的效果却是甚微。
晓飞的妈妈痛苦地说,现在孩子见了父母就好像见了仇人一样,时常是“你们给我闭嘴”,“以后,我的事情你们不要管”。然后他们就不敢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们太在乎这个孩子了,惟恐孩子会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很想读懂孩子、想知道孩子再想什么。
“我们现在就是想知道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我做母亲的可以尽最大努力满足他。可是孩子根本就不给我们交流的机会,这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子插在我的心头。”说着说着,母亲又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为了教育好孩子,我们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啊,这到底是怎么了?”晓飞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现在,他们与孩子根本不能交流——甚至连聊一会儿天,都成为了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