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主流渠道。“两会”期间,据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和央视国际网不完全统计,网民对政府提出的意见多达几十万条。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开场白中这样说道,“我从群众的意见当中,感受到大家对于政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网络时代宽松的利益表达,催生民意型决策时代的来临。
网络,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现已深入到我国广大城乡群众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有了它,距离不再是障碍,空间不再是阻隔,世界从此变得俯首可见。网上电子政务的开通,拉近了群众与政府机关的距离,不需要跨过重重门槛,不需要历经层层阻隔,不需要穿过道道关卡,只需你发我收,领导们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为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县长“网络行政”作秀之争
据《南方周末》报道,海南省临高县的县长符永在天涯论坛中,公开表明自己的身份,希望能听到大家对临高县政府的建议和意见。
有人说,符永以一县之长的真实身份上网征求网民意见,对自身和临高县而言,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媒体形象公关。因而他被称为中国“网络行政”第一人。
但也有人说,县长实名上网是作秀,不是好县长好公仆,有捞政治资本之嫌。
而符永自己则认为,网络是和百姓联络和沟通的平台。通过它,可以面对社会、面对百姓、征求建议,能了解民心民意。
对此,临高有些网友在符县长专设的“县长互动”栏目里试探性地发帖提意见,他们很快就发现,只要反映的问题属实,那么这个问题也就能很快得到解决。于是,帖子内容也越来越广,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从临高的政治、经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所不有。而这些,实在非符永一人能处理过来。于是,他就开始动员县里的几位副县长上网了解情况,对网民提出的问题,每周集中一个时间进行回复。
有关专家指出,以往需要层层行政部门处理的程序,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被高度简化。县长可以与民众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尽管这些信息本身还需要甄别和判断,但它提供了一个民情陈述的“快车道”,让那些可能在各级行政部门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扣留和拖延的信息,得以完整地呈现在当地最高决策者面前。
也有评论说,符永的“网络行政”无疑是政治文明的体现,是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与时俱进的体现。在旧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下,我们在行政模式上并无办法突破这一信息瓶颈,因此有时候要么会出现民情无处陈述,要么就被层层行政部门的程序拖延处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或者不畅通,造成政府与群众之间难以形成良性互动。而临高县县长的网络行政,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行政模式供我们借鉴。
尽快叫醒打瞌睡的政府网站
正当人们在热烈讨论符永网络行政利弊的同时,记者随机调查了某些政府网站,发现很多政府网站几乎成了摆设。
据《华南新闻》报道,湖南省70%的政府网站处于“瞌睡”和“半瞌睡”状态,有些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居然还是两三年前的,在最早开通电子政务公众信息网的道县,网上投诉信息累积一年仍是“尚未处理”。花财政经费建起来的政府网站成了一种时尚摆设,群众对此很有意见。
据记者调查,这种处于“瞌睡”或“半瞌睡”状态的政府网站并不只是发生在湖南,许多城市都有。如太原市政府35个委局网站中,近三成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有的网站根本打不开,有的信息陈旧、更新速度慢。(6月18日《太原晚报》)
2005年1月,受郑州市政府委托,河南一家公司对郑州12个县(市、区)和79个政府机关的91个网站进行了评估,发现有14家无法正常访问或无网站,被记零分,60分以下的多达61.5%。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250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的网站难以打开,1/3的网站应用价值较低,还有相当数量的网站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健全、发布信息无时效等弊端。许多网站只有静态功能的介绍,欠缺动态信息交流;还有一些甚至出现“死网”现象。
对政府网站的形同虚设,舆论历来颇有微词,有段顺口溜说的“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就是不少政府网站的真实写照。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一年半载以前的资讯,还挂在“最新动态”的栏目中;已经废止的“红头文件”,仍在有模有样地“公开”;早已调离的领导干部,依然还在“领导班子成员”内介绍;机关都搬家了,地址却还在原地不动……诸如此类的“老黄历”,在一些政府部门网站上比比皆是。
据相关统计表明,建立一个政府部门网站,少说也要投入数万元,全国建“政府上网工程”方面的投资可能超过了2000亿元。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这么巨大的财政开支,如果只是一种现代摆设,没有实际社会效益,是一种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这本身就不符合现代行政要求。
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市民方便、快捷地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和相关信息,同时也是政务公开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站信息长期不更新,应用价值低,这不仅浪费了网络资源,还使政府部门在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度下降。究其原因,虽然与这些部门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简单地交给社会网络公司,建起来后就不闻不问,缺乏有效的管理、更新有关,但是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的忽视与形象工程化才是最根本原因。
让透明政府踏上网络快车
据调查,省级地方政府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信息量也大。上海市信息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第一个省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规章―――《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实施两年来,全市政府机关主动公开信息达16.9万条,今年前5个月日均126条;同时,“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的日均浏览量突破36万。有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政府信息公开规章,以信息化方式公开信息,成为打造“透明政府”的主渠道。
据统计,今年1至5月,上海市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达4000多件。家住黄浦区老西门的陆女士关心自家老宅的改造用途,通过申请渠道,她在相关总体规划图上找到了答案。
“透明政府”为市民知情权提供量大面广的信息,也为市民行使监督权开了方便之门。那么,对于成千上万网民的意见,政府如何进行有效率的处理、如何上传下达?据了解,被评为“中国特色政府网站”的安徽省芜湖市政府网站,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采访中,芜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靳伟告诉记者:芜湖是一座沿江开放城市。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把倾听民意、关注民生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我们想到了互联网平台是一种最方便、快捷的渠道。2003年1月起,芜湖市政府网站就设立了“市民心声”栏目。栏目创建伊始,就以“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广纳民智,促进政府工作”为宗旨,在引导市民参政议政,监督、改进政府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现了良好的互动效应。
与此同时,网站还开辟了“在线访谈”,市政府每月安排一个部门负责人与市民在网上直接对话,直接答复。至今已有公安、市容、财政、税务、建委等18个部门做过在线访谈,网民反映较好。
通过网络与群众建立沟通,给市政府带来了哪些改变?对此,靳伟说:网络最大的特点是快捷、方便,能够听到真话,包括尖锐的批评,对政府工作人员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大有促进。芜湖市通过政府互联网与民众互动,至少达到了这样一个目的――开通了市民与政府直接对话的快捷通道。过去,来信、来访、电话,中间环节多,效率低,很多是泥牛入海,不了了之。现在,有了网络,就多了监督的渠道。很多网民素质较高,有热情、有理性,很有见地,使我们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