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病历的受害者刘月清老人。
在山东有3所由同一人创办的民营肿瘤医院涉嫌虚假宣传,使用假药,误导患者,而医院的“老板”——知名的“海归”教授竟然是一位现代版的“方鸿渐”。
最近,本报连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电、来函,询问我国常规的肿瘤治疗手段是否因存在重大缺陷在国际上已遭到淘汰,同时求证我国是否引进了一种“世界领先水平”、“具有革命性突破”的肿瘤治疗技术。读者们所质疑的原因是,在山东省东平县、威海市、济南市,有3所由同一人创办的民营肿瘤医院,长期宣传癌症治疗“传统医学模式害死人”,而他们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是“世界首创、美国专利”,不手术,无痛苦,无副作用,疗效显著,已经为国内外1万多例肿瘤患者成功治疗。
这3所医院是:东平县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威海石岛保法肿瘤医院,济南保法肿瘤医院,它们均由留美归国人员于保法先后创办。读者质疑,癌症治疗至今仍是世界性难题,难道这几家民营医院真的如其所述,已经掌握了“刺向癌魔的利剑”,成功开启了“金色命门”?
救命稻草和虚假病例
记者按图索骥,找到了医院自己宣传的康复患者。但当刘月清老人看到自己的照片和介绍时,竟气得直打哆嗦。他愤怒地表示,自己没得过癌症,这家医院在骗人!
7月8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济南市郊经十东路偏僻路段的济南保法肿瘤医院,这是一座外表其貌不扬的黄色小楼,内部设施也极为普通。在病区,记者遇到了一位来自河北的患者家属,他告诉记者:“一个房间住七八个病号,整座楼满满当当。东北、福建、广东、河北、河南、安徽,哪儿来的都有!”
我国各地有为数众多、医疗技术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公立肿瘤医院,这些患者为何不远千里来到这家并不起眼的民营医院?淋巴癌患者石大强(化名)刚刚结束一天的治疗,面部肿胀,还因发烧不住打着寒噤,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石大强说,自己当初准备入住某三甲肿瘤医院,但有亲戚拿来了一份济南保法肿瘤医院的报纸广告,看完就吓出一身冷汗,当即决定赶赴这里。原因是,广告讲我国常规肿瘤治疗手段就是手术、放疗、化疗,不仅效果不佳、过程痛苦、花费高昂,而且副作用大,会加重患者病情,等于“花钱买加速死亡”,已经被外国专家所摈弃。而济南保法肿瘤医院采用院长于保法教授发明的美国专利“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兼具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优点,没有毒副作用,患者不受罪,是肿瘤治疗的革命性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石大强还告诉记者,自己也明白广告内容不可全信,但其中有两点打动了他。首先,“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发明人于保法不仅是3家民营医院的院长,还是教授、美国博士后、研究员、美国癌症协会常务理事。其次,这种疗法已经成功治疗了1万多名国内外肿瘤患者,许多康复病例有名有姓有照片,看上去十分可信。
石大强入院至今已40多天,尽管肿瘤仍在扩散,但他相信既然那么多病人在这里获得了新生,奇迹也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他拿出一本《肿瘤患者服务手册》:“看,这都是治好的病例。”这本以杂志形式精美印刷的《手册》扉页,刊登了4例“部分肿瘤患者康复纪实”及照片,其中3例就在不远的东平县农村。于是,记者对这3名患者登门走访,结果却让人震惊。
在医院印刷并发放的“康复纪实”中,除照片外,3人的文字介绍如下:刘月清,男,65岁,肺癌,东平县州城镇小东门村人,于1998年5月首次入院,经缓释库治疗及活化化疗、活化放疗,现在家从事小商品经营;张永生,男,63岁,食管癌,东平县斑鸠店柏松山村人,于2000年9月首次入院,经缓释库治疗及活化化疗、活化放疗,现从事劳动;卢兴春,女,79岁,食管癌,东平县斑鸠店柏松山村人,于2000年10月18日首次入院作缓释库治疗,现与儿女们在家享受天伦之乐。
在东平县州城镇小东门村,记者找到了刘月清老人。他看到自己的照片和介绍,顿时气得直打哆嗦。他说,自己从来没得肺癌,当年气管扩张,在泰美宝法肿瘤医院治疗了10多天无效,后来去县医院动了手术才痊愈。老人愤怒地说,自己没得癌症,更没经过什么缓释库治疗,这个医院竟用欺骗手法拍摄照片,把自己当作康复病例大加宣传,真是不讲良心!
记者又来到东平县斑鸠店柏松山村,张永生老人正卧病在床,恰恰另一位“康复患者”卢兴春是老人的二婶。张永生的儿子数次明确告诉记者,父亲(张永生)及二奶(卢兴春)确实去泰美宝法医院治过食管癌,但只做了化疗和放疗,没有进行缓释库治疗。
“美国专利”和神秘假药
“药品是美国专利,所以要保密,只有发明人于保法院长才知道是什么药。”坐诊专家的回答令人疑窦丛生。而被宣传得神乎其神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却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没有任何记录。
被于保法渲染得神乎其神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究竟有没有获得“美国专利”?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记者登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官方网站,并没有查到任何与于保法及其“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相关的专利资料。显然,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美国专利”。
该医院的看家本领“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究竟是何绝技,真的是“肿瘤治疗的革命性突破”吗?记者请教了北大医院和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几位专家,他们看过院方的宣传资料后不约而同地表示,所谓的“高科技缓释库技术”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但由于很难保证治疗效果,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气候,并不被学术界所认可。那么,“高科技缓释库技术”所使用的又是什么药物呢?记者在济南保法肿瘤医院和泰美宝法肿瘤医院就此向坐诊专家询问时,却被告知:“我们不知道是什么药,因为这种药品是美国专利,只有发明人于保法院长才知道是什么药。”
同样,患者也不知道医院在自己身上用的是什么药。在泰美宝法肿瘤医院,一位食道癌患者告诉记者:“医生说这药非常好,是于院长从美国带回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一位向医生咨询药品问题的患者,得到的回答都如出一辙——“药品是美国专利,所以要保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如果该医院所用药品确属美国专利,那么必须经该局批准注册后才可以在中国使用,否则一律视为假药。他介绍说,所有已经注册的药品,在该局网站上都能够查询到有关记录。记者据此登陆该局网站,却始终未能查询到有关“高科技缓释库技术”药品的任何记录。
采访中多位患者还向记者反映,该医院大量生产并临床使用一种名为“冷煎中药”的治癌药品,配方神秘,在为患者开药时分别以阿拉伯数字替代药品名称,依次冠名为“中药1号”、“中药2号”等,令人生疑。为揭开谜团,7月11日,记者以癌症患者亲属之名前往该医院购买“冷煎中药”。一位专家根据记者描述的患者症状开了处方,上面却只有“中药3号”几个字,当记者询问药方是哪几味药时,却被告知“不能告诉你”。旁边一位挂着常务副院长胸牌的中年男子补充说:“这是专利,只有我们医院才生产。”
药方不明,又只有该医院才能生产,那么会不会是医院制剂呢?记者向当地药品监管部门进行咨询,结果大吃一惊:没有批准过该医院生产制剂。
7月21日,记者拿着从该医院购买的“冷煎中药”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士在认真察看了药品后明确表示:“这种药有问题,按照相关法规可以视为假药。”他解释说:“仅从包装上就能看出问题,如果说这种药是医院制剂,至少应该标明批准文号,但目前看不到。并且医院制剂也不允许对外出售。即使说这种药是搞科研用的,那么大量生产并用于临床,也必须进行注册。”
那么,医院能不能以“美国专利”为借口,不让患者知道给自己用的是什么药呢?该人士认为,病人有知情权,应该知道自己用的是什么药,否则出了副作用怎么办?而且,国家已于几年前取消了保密药方的审评,药方必须公开。所以,不管是“高科技缓释库技术”的用药,还是“冷煎中药”,均应公开药方,给患者一个明白。
海归典型和虚假履历
“于保法在索尔克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曾经发表过一篇作为倒数第二作者的论文。这是他在美国期间发表的惟一一篇可以查到的论文。根据他的履历、论文发表记录,他也根本不可能在该校当正式的教授。” ——方舟子
要揭开以上几家医院存在的疑团,就不得不提到医院的创始人于保法。被评为“1999年山东省十佳留学科技专家”前后,于保法这个名字开始频频见诸报端,并逐渐为人所熟知。此后几年,以于保法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和电视剧接连走进人们的视野。于保法出名了。
于保法究竟何许人也?在济南保法肿瘤医院的网站上,有这样一段介绍于保法的履历:
肿瘤治疗理念的革命性突破者于保法教授,……1988年分配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从事肿瘤病理研究及临床治疗工作;1990年2月应邀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主攻药物载体;1992年又应邀到Crick等8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工作过的苏克(Salk)医学研究所做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模型博士后研究;1993年获美国海军总司令科学前途发展奖,资助乳腺癌研究;1993年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破格聘为UCSD副教授;199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启动新课题奖,资助癌基因研究,同年,发现癌基因P16与肿瘤转移关系,在国际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1996年在89届世界癌症年会上提出利用肿瘤自身作为“缓释库”的新概念,被誉为“肿瘤化疗用药方法的一次革命”,同年当选为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这样一份履历,可谓成就辉煌、光彩夺目。然而,记者在查阅其他载有于保法履历资料的正规出版物时,却发现疏漏比比皆是。例如,仅于保法被破格提拔为圣地亚哥医学院副教授的时间就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分别是1993年,1994年,1995年。再如,在多家媒体报道中,都说他“取得美国国家科技奖16万美元”,但1999年山东省十佳留学科技专家的简介却说是“1994(记者注:另一说为1993年)年获得美国海军总司令科学前途发展资金16万美元”,可谓扑朔迷离。此外,某报1999年说于保法“得过7项国际大奖”,另一家媒体则改口说是“7项发明获得专利”。众所周知,专利和国际大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如此多的履历版本,究竟该信哪一个?是媒体的失误,还是于保法故意为之?
以学术打假“弹无虚发”而被誉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也曾在于保法待过的salk研究所学习、工作过,对于保法的海外履历,方舟子早就进行过调查并撰文发表在新雨丝网站上。
据方舟子公布的调查结果称:“于保法曾经在1993年前后在索尔克(Salk)生物科学研究所(他译做苏克医学研究所,实际上索尔克并非医学研究所)做过博士后研究。国内读者一听说某人是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可能会误以为像国内研究所一样,研究员与正教授平级。其实不是,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是在教授手下给实验室打工的。”
方舟子说:“于保法在索尔克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曾经发表过一篇作为倒数第二作者的论文。这是他在美国期间发表的惟一一篇可以查到的论文。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师生通讯录中,找不到于保法。根据他的履历、论文发表记录,他也根本不可能在该校当正式的教授。”
据记者调查,没有证据可以表明于保法曾在圣地亚哥医学院做过教授,直到1997年4月,还是实验室中的附属助理教授,而非如他所说在1994(或1993、1995)年被破格提拔为圣地亚哥医学院副教授。
日前,中日友好医院有关人士向记者证实,于保法确曾在该医院进修过,但并非正式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