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为人民的安宁站岗放哨"

www.zjol.com.cn  2006年07月28日 18:02: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 大自然所产生的各种灾害中,地震被列为群害之首。作为世界上地震最多发的国家之一,我国政府和人民始终把防震减灾作为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今年是邢台地震40周年、唐山地震30周年,也是我国开展防震减灾工作40年。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日前对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进行了专访。

  “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起始于1966年的邢台地震,40年来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我们有过辽宁海城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但地震工作者始终为了人民的安宁站岗放哨,我们知难而上、百折不回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陈建民这样形容。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建立起了“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陈建民为我们一一细数了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

  ——建立了1200多个地震监测台站,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测线,建立了近万个群众业余监测哨,覆盖全国、现代化的地震观测网络初具规模。

  ——成功进行了20多次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跻身世界地震预报科学领域前沿。

  ——先后颁布了四代全国地震区划图,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提供了抗震设防依据;同时还为长江三峡、青藏铁路、西气东输、2008年奥运会场馆等近千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

  ——2001年,我国组建了第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目前相继有17个省(区、市)也组建了专业救援队伍,我国地震救援工作跨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1998年,我国第一部关于地震工作的法律《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随后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地震应急、地震预报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监测等4个条例,全国26个省(区、市)颁布了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政府领导、社会参与防震减灾的局面逐步形成,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陈建民说。

  “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无防”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多发的国家之一。据陈建民介绍,全世界的大陆破坏性地震有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我国所有省份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

  “我们有句话叫‘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无防’。”作为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还有很多忧虑。

  “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地震的预报问题。”陈建民表示,尽管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从根本上说,中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漏报、虚报、错报的情况远多于成功的预报。

  “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非常难的问题。不报,地震来了,给老百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如果报得不准,可能造成社会不安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这对我们地震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农村房屋基本“不设防”的现状也让陈建民担心。据统计,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60%左右在农村。“农村建房缺乏统一的规范、技术指导和相应的管理,这种自行建造的房屋可能一个4级、5级地震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陈建民说。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很快,财富聚集、人口密集,大城市和城市群将是我国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城镇建筑的抗震设防十分重要。”陈建民表示,虽然各地都很重视,但一些地方对国家最低防震标准的执行还是不够,很多地方还存在无防震处置的建筑设施。

  “此外我国老百姓对地震知识的了解普遍不够,地震知识普及的范围和深度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陈建民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公众的心理接受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相关宣传还不到位。“地震后盲目逃生、缺乏自救知识造成人员伤亡,这方面我们有非常惨痛的教训。”

  “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地震灾害严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把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陈建民说。

  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形势还很严峻,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陈建民说,“未来要解决地震预报的难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地震监测技术,建立立体地震观测网络,显著提高地震监测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要切实保障城市和工程建设地震安全,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地震安全提供保障;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尽快改变我国农村抗震能力薄弱的状况,让广大农民有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我们还必须加强地震紧急救援能力建设,解决地震灾害应急灾情获取、指挥动员等瓶颈问题……”

  陈建民还特别指出,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光靠地震部门自身还不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我们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推进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

  尽管任重而道远,陈建民依然充满信心:“我们有着中国地震局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7000多名科技人员,加上市、县的地震工作者力量,在为老百姓站岗放哨,地震部门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记者吴晶晶 张景勇 编辑: 王俊
返回国内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