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赈灾物资的拖拉机在没腿深的水淹路上右边两轮不幸陷落动弹不得,村民开来另一辆拖拉机转运货物。黄亦民 摄
赈灾物资送到梅花镇的一个村子后,村民乐滋滋地冒雨把赈灾物资搬运回家。黄亦民摄
爱卡车友俱乐部广东分会会员昨日将网民捐赠的物资送到乐昌灾民手中
“我们为乐昌遭受洪灾的同胞做点什么吧”,7月21日爱卡车友俱乐部广东分会的会员U盘在俱乐部网站上发了一篇关于资助碧利斯灾民爱心召集帖,没想到这张帖子立刻受到了广东省内外网民们的关注,许多网民要求捐助灾区民众。
紧接着广东分会的版主菡萏花香于7月24日正示刊发了“爱卡会员赈灾物资及捐款明细”的帖子,短短几天内,以U盘为首的广东分会会员就收到了广东省内外50名会员的30余笔捐款。
昨日上午7时30分,爱卡车友俱乐部广东分会的会员们将物资准备齐备,从广州黄埔大道赛马场出发开往受灾较为严重的梅花镇。
收费站“拒收”过路费
29日下午1时许,经过5个来小时的长途颠簸,爱卡赈灾小分队四辆满载物资的车辆开入梅花镇,小分队在该地的联系人梅花镇中心小学江校长早早地赶到了梅花镇镇口等候。当车队开进镇道路收费站口,司机准备缴纳过路费时,收费站的员工竟“拒收”车队的过路费。“我们镇党委书记知道你们来发放救灾物资,特地打过招呼。如果发生什么意外情况,我们直接打电话给他。”江校长跟U盘等人解释,梅花镇党委书记还特地吩咐过,如果需要,党政府可以派车与车队随行,以方便车队赈灾。
榨木洞村是车队的第一个目的地,爱卡会员木夏告诉记者,因为物资并不是很多,因此此次赈灾他们只能定点发放给部分受灾较重,而且贫困的村民,以前她们曾对榨木洞村一个名叫郑水秀的孩子有助学关系。车队刚离开梅花镇没多久就遇上了第一个难题,前往榨木洞的山路坡度太大,车队中装载了大部分物资的小货车因为马力不足而又载物过重,无法爬上30度左右的斜坡。于是其它三辆车上的“闲杂人等”纷纷下车帮忙。7名身体较好的壮汉,推着小货车前行,而小货车司机罗师傅也加足马力向前开。
临时资助计划外受灾户
车队赶到榨木洞村后,车队立刻受到了当地村民们的欢迎。榨木洞村因为处于较高位置,因此村庄并没有被碧利斯洪水淹没,但狂风暴雨却将许多农田冲垮,许多农户颗粒无收。村民们帮赈灾小分队找来郑水秀的父亲,本分的农民面对小分队的资助曾一时说不出话来,良久才蹦出一句:“我们村里还有一家房子被冲垮了,是不是也可以资助他们家一点。”
小分队队员随着村民们来到榨木洞围屋后院,一间两层的泥制房屋半边被雨水冲垮。据村民们介绍,这栋房屋内住着年仅11岁的郑路荣,郑路荣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郑路荣由其年迈的祖父母抚养。一场大雨将其赖以栖息的家给冲垮了,家里的家什都毁在了大雨之中。小分队见此情景,立刻决定从有限的物资中分出部分资助郑路荣。当大米、方便面、辣椒酱等物品送到郑路荣面前时,这个11岁的孩子面带羞涩小声地说出了:“谢谢你们。”
虽然U盘曾多次强调,物资有限要有针对性地发放物资,但一路看到的情况,让小分队队员们的心多次“软”了下来。大家在商讨之后,考虑到江家村受灾面积较广,决定留下三分之一的物资暂放在江校长家,由江校长发放。
送货车陷水坑拖拉机救急
当大家准备开往另一受灾较重的地区陈家村时,江校长向车队提供了一条信息,梅花镇通往陈家村的公路有一段仍处在被水淹没的状态。车队里的小货车与面包车因底盘较低,可能无法通过。同时江校长也表示,其弟弟有一辆拖拉机,如果小分队需要,他可以无偿提供。小分队队员经过短时间讨论,决定将小货车上的物资转移到拖拉机与其它车辆上。但接下来的事仍让小分队队员们始料未及。
车队开到水淹路段时,发现被淹路段竟没过了一个1.70米的男子腰间,车队只有一辆吉普车可通过,于是小分队队员们又花了10来分钟进行物资转移。江校长卷起裤脚趟着齐腰深的积水在前面开路,而拖拉机与吉普车寻着江校长的路线缓慢前行。突然拖拉机右前轮一滑,陷进了路边的排水坑内。江校长的弟弟开足了马力都没能将拖拉机再开上来。
拖拉机被陷,物资无法运送,这一难题摆在了小分队队员们面前。此时江校长拿起电话与镇党委书记联系,没多久陈家村村支书陈海深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在陈支书的调度下,一辆拖拉机开到陷落的拖拉机边转移物资,U盘、雄仔、锦狼、hege等人也纷纷涉水赶去帮忙。20多分钟后,车上一吨多物资全被转移,而U盘等人也成了落汤鸡。几名没有下水的女队员打趣地编了个对联:“雾里望花香,水中看锦狼。”横批:“U盘湿身”。
紧接着,十几个当地农民在陈支书的指挥下,合力将拖拉机抬出排水坑。而此时也是晚上7时,小分队无法完成既定任务。他们将物资转交给陈书记,由陈书记发放给受灾村民。“此行没能将物资发放到村民手中,是一大遗憾。”望着远去的拖拉机小分队的队员们发出了心有不甘的感慨。
编辑点评 民间赈灾车队背后的隐喻
满载着捐赠财物的车辆,踏上了温情而又曲折的救助之路。在大灾面前,热心的公众自觉地行动起来,以一种自发的民间捐赠形式,送上了每个善良人起码的良心和人道救助。
应当说,这些由网民自发组织的捐赠行为,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间赈灾救助意识的觉醒。我们把未来社会定位于一个慈善社会,然而,只有民众慈善观的普及,才能培育起一个慈善社会的理念。在这次洪灾面前,相识不相识的人们再次展现了国人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在政府已经迈出了人道主义救援的步伐之后,这些纷纷而起的网络捐款、民间组织捐款,可谓用爱心的绵延传递着慈善之举。
然而,网友们历经艰难,亲自将所捐财物送到灾民手中,多多少少还是透出了些许信息。
按道理说,网友们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相关机构,将财物转达到灾民手中。而这也是当前赈灾救助的主要途径。但他们宁愿跋涉当面赈灾,一方面或许是他们想亲身感受一下灾难的困苦,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出于对政府捐赠机构的不信任。社会不时传出的“救灾物资管理混乱、使用随意、缺乏手续或手续不全、监督不到位”等新闻,使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在民众眼中大打折扣。出于自己的捐款能否确实送达受助者手中的疑虑,才选择面对面的原始传统赈灾方式,也许是一种爱心背后的无奈吧。
面对着民间捐赠意识的复苏,如何找到一个民间捐赠和官方捐赠的切合点,或许是当下赈灾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