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表示,“坚决把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降下来”,这再次引发部分市场人士对加息的想像。但不少专家指出,加息只是防止经济过热的调控手段中的一个选项。目前,我国利率政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加息,幅度也不会太大。
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过高、投资率仍在高位攀升。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加息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本来是自然的政策选择。专家们认为,加息政策迟迟没有出台,是因为调整利率受到多种因素的掣肘。
———影响内需。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没有大的起色是我国经济多年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仅提高贷款利率,利差的扩大会驱动银行的放贷冲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降温的效果;但如果同时提高存款利率,在目前存款规模本来已经过大的情况下,这将会使增加内需沦为空谈。
———为汇率“保驾护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一直是重汇率而轻利率,利率政策为汇率政策“保驾护航”。应该说,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一定的利差水平对抑制热钱流入是有效的,但这种政策走向使得利率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受到限制。如果汇率政策不出现调整的话,利率即使上升,空间也十分有限。
———发展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之一。如果提高利率,将导致一部分资金从资本市场流出,重新进入银行储蓄,这无疑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储蓄率和间接融资比例。
本轮经济升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过多增长,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增量而不得不发行大量的基础货币,流动性过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放贷冲动。对于解决这一本轮经济过热的核心矛盾,加息无法击中“七寸”。
专家们预计,受上述因素的制约,人民币即使加息,幅度也不会太高,给投资过快增长发出“警示信号”的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汇率浮动区间等都是央行备选的调控手段。
另一方面,在央行频频使用定向票据、上调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措施作用下,各大银行受到威慑,不得不收敛信贷。
央行的措施看来比较管用,贴现利率确实有效抬升,这直接导致票据融资数月下降。林朝晖指出,目前,市场转贴现利率已经升至3.53%,这大大提高了企业融资门槛。然而,央行的再贴现率仍为3.24%,从再贴现到转贴现,银行的利润空间已十分可观。换句话说,银行坐享30个基点的利润,很可能转而刺激放贷。从这个角度说,央行不可能让市场利率无限制抬升下去。
升值压力抬头
在国内利率飞速飚升的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开始增大,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分析人士认为,在升值加快背景下,中美利差这道“壁垒”必须强化,否则热钱涌入的脚步将更快。
从上周四开始的三个交易日内,银行间询价系统美元兑人民币连续突破7.98和7.97两个整数关。而上周末,美国公布二季度GDP同比增长2.5%,不仅低于第一季度的5.6%,也明显低于此前市场3%的主流预期。近期,市场对美联储8月份继续加息的预期明显缓解,美元连续走弱。
与此同时,美元一年期Libor利率已从前期高点5.7%降至目前的5.54%,与我国一年期央票利差降到274个基点。央行认定的300个基点的中美利差被打开了“缺口”。
存在这一缺口是很危险的。如果参考存款利率,我国短期利率以2.25%计,按照市场预期,人民币一年升值3%-3.5%,则热钱流入的年收益为5.25%左右。因此美国一年期利率须维持5.25%以上,而美联储一旦停止加息,这一水平将很可能被突破。届时热钱涌入我国将不可抑制。
看来,在美国利率上限逐渐清晰的情况下,央行要保证中美利差必须从国内利率下手。央行再次启用数量招标已经显示出,为了给人民币稳步升值保驾护航,抑制货币市场利率上扬将成为近一阶段的政策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