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8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庄建设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审批程序。试点村主导产业全部确立,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的90个一产扶持项目、34个二三产扶持项目多数已经启动实施。污水处理、农户改厕、公厕建设、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安全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建设项目也已进入实施阶段。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按照科学规划、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全市3953个行政村中选择了80个经济基础基本处于中等偏下的村,确定为试点村,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综合评估及监测指标体系。
根据2005年底的统计数据,80个试点村有57%的村集体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7659元,也在全市7860元的平均水平之下。试点村分布于13个区县,人口88867人,其中山区、半山区村31个,平原村49个,包括4个城乡结合部的村和3个少数民族村。按产业结构划分,以民俗旅游为主要产业的有16个村,占试点村总数的20%;以种养业为主要产业的有46个村,占57.5%,以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产业的有18个村,占22.5%。试点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不同,产业特点各异,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突出的代表性。
试点村建设任务确定后,市规划委组织了48家规划编制单位,派出200余名规划师分赴各村,帮助编制村域规划和2006年建设项目规划。新规划按照注重设施配套、注重产业培育、注重个性特色、注重环境保护、注重集约用地的总体要求,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地域特色,结合产业、生活、基础、服务等项目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区划布局。
80个试点村中共确定了90个一产发展项目,包括设施农业、优势和特色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等7种类型。截至6月底,7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占总数的85%,已完成计划投资总额的27.9%。确定了涉及34个村的34个二三产业重点发展项目,包括农产品深加工、服装编织、旅游文化产品制作和民俗旅游等产业,上半年,33个项目建设资金筹措落实到位,已完工及在建项目达90%以上。
随着规划的完成,各试点村启动了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街道硬化、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工程顺利推进。上半年,已完成村庄路面硬化60万平方米,供水管线15.5万米,打井152眼、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1套、垃圾箱1251个,配备垃圾车52辆,改造户厕6030户、公厕43座。同时,城市优质资源对农村的辐射力度逐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连锁超市建设、农村药品配送、文化健身场所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公共汽车村村通、互联网入户、农民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试点村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新能源利用。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试点村共完成各类新能源建设投资2000万元左右,覆盖数千农户,安装太阳能路灯470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