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年中只有夏天而没有冬天,那该有多好啊!”去年冬天,11岁的时晶晶用冻裂的手在作文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心愿。
时晶晶是青海贫困山区乐都县蒲台乡泉脑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这番话,道出了青海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15万名学生的心声。和时晶晶一样,因为长期受冻,农牧区孩子的脸上都布满了红血丝。“红二团”(指两个红脸蛋)成了农牧区孩子最明显的体貌特征。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农牧区的孩子再也不会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了。同时,财政支学力度的加大,也让学校校舍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每逢冬季,取暖问题依然困扰着每所学校。
青海自然条件恶劣,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冬季漫长。全省最长的取暖期为10个月,许多地区无绝对无霜期。在黄河源区的玛多县,年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1.8摄氏度。
今年3月,团青海省委副书记钱桂仑带队赴青南地区14个县的近30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研。调研发现,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没有取暖设备、被子单薄、没有可添加的冬衣、没有褥子等现象。同时,已建成的130所希望小学也存在着取暖问题。
由于所需燃煤要从几百公里外的西宁市运来,在青南牧区1吨煤的售价竟然高达800元,即使是1袋牛粪也要卖到8元至12元不等。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一所寄宿制学校里,在校生有700多人。调研组到达该校时已是中午时分,气温却是零下14摄氏度。因为没钱购买用来取暖的干牛粪,所有教室里的铁炉子都成了摆设。草原上遍地皆是的牛粪,在学校里竟成了奢侈品。
据该校老师介绍,为了熬过寒冷的冬夜,常常是两个孩子挤睡在一张床上,大多数孩子在整个冬季睡觉都不曾脱过外衣。在漫长的冬天,老师常常在每节课前带学生出去跑步热身,每逢天气好的时候,在太阳底下上课竟成了一种“温暖的享受”。
“有限的取暖费只能买来有限的干牛粪,这些干牛粪仅能满足生火做饭。让孩子们喝上开水,是一种奢望。”看着孩子们每天饮用从河里打来的冰水,老师们很无奈。甚至,老师们时时要拿出自己的工资用来补贴生火做饭。
这一路走下来,所见所闻让钱桂仑感慨万千。钱桂仑说,让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多一点温暖记忆,多一点被关爱的记忆,是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时,国家开始对农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青海农牧区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已实施14年的希望工程对救助工作实行战略转移成为必然。经研究,团青海省委适时推出了旨在基本解决青海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冬季取暖设备短缺等问题的“希望工程——温暖读书”行动。
团青海省委的这一想法和计划得到了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和认可,并将其作为子项目纳入“希望工程”。此前,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在听取团青海省委的工作汇报后作出指示:“温暖读书”行动是青海团组织结合青海实际开展的创造性工作,是希望工程的深化,希望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直至抓出成效。
日前,“希望工程——温暖读书”行动在西宁正式启动。此次行动由团青海省委、青海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青海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共同策划发起,是共青团组织在全社会开展的又一项动员全民参与的大型公益活动。
目前,青海全省有寄宿制中小学校1346所,在校寄宿制学生15万名。按照青海省的计划,为了解决教学点多、面广,教师编制少等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集中办学、规模办学,未来农牧区教育将向寄宿制方向发展。
据介绍,“希望工程——温暖读书”行动将为农牧区在建或已建寄宿制学校配置土暖气,为寄宿制学校校舍修建封闭保温层,为寄宿制学校学生购买或捐赠防寒衣物、被褥等。
目前,青海“希望工程——温暖读书”行动已收到海外爱心人士捐赠的价值40万元的被褥,此项捐赠可基本解决1000名寄宿制学生冬季的夜间御寒问题。8月13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上,与会代表在听取了团青海省委的相关介绍后当场认捐了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