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下雨了!在高温中“炙烤”着的重庆,昨晚6时左右,重庆主城迎来持续半小时暴雨,主城区气温降至40℃以下。重庆下辖的城口、潼南、江津等区县也于昨天降下甘霖。这是该市自7月9日今夏发布全国首个干旱红色预警以来首次降雨。
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昨天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此次降水虽然不能缓解旱情,但降温作用明显。他同时还再次反驳了此前“三峡水库蓄水酿成大旱”的说法。
并非只有重庆高温干旱
针对此前在重庆当地和网络上有人传言“三峡水库蓄水酿成大旱”,重庆市气象台台长刘德昨天特别向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表示,“这种说法完全没有科学根据。”
刘德说,此次高温干旱是一次大范围的极端气候事件,涉及的地域不仅仅是重庆、四川,还有相邻的陕西、贵州、湖北等地,而三峡水库长约500公里,宽数公里的水域,不足以影响如此大的范围。他说:“今年重庆大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强盛,持续影响着四川盆地,在上万千米的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三峡水库的影响微乎其微。”
“湖泊效应”驳“木桶效应”
此前,有报道称,北京地理环境学者王红旗表示,今夏四川盆地持久高温大旱,主要是三峡大坝建成后的“木桶效应”致使水汽不能正常循环造成的。王红旗说,如果把四川盆地比作一个木桶,最短的一根木条就在三峡,这个狭长缺口成为向盆地输送水汽的关键,但大坝使“短的木条”接长了,水汽循环的主要通道被阻挡,大旱高热天气随之产生。
刘德不同意“木桶效应”说法。他反驳说:“恰恰相反,三峡蓄水后,水库的‘湖泊效应’会使周边局部地区温度下降,雨量增多。”他对“湖泊效应”进一步解释说:水分蒸发会消耗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局部地区温度下降。随着空气中水分的增加、湿度增大,在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下,可以形成云雨,从而起到遮挡阳光、增加降水的作用。“三峡水库蓄水酿成大旱”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其他三个原因不可忽视
重庆市气候中心专家程炳岩则表示,今年重庆大旱主要是因为高压异常偏强,造成气流下沉,晴天少云,高温炎热现象。另外,还有三个其他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到不了重庆。程炳岩说:“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场往往表现为乌拉尔山和东北地区无明显的阻塞高压形势。但今年的这一大气环流活动比往年弱,只能影响到华北,到不了重庆,致使重庆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少雨天气。”
大陆南高压阻断水汽输送。由于重庆受到大陆南高压的影响,阻断了中低层孟加拉湾输送到重庆的水汽通道,致使重庆空气湿度偏低,水汽条件不足,干旱高温现象加重。
青藏高原积雪少致使夏季降水偏少。程炳岩说,积雪和降雨量同比增长方向是一致的。由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量与重庆市的降雨量成正向关系,一旦高原积雪偏少,重庆也会出现相应的降雨偏少。“2005年至2006年冬春季节青藏高原积雪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偏低,夏季风偏弱,雨带位置偏北,这也使得位于西南方位的重庆就很难得到夏季雨带的‘眷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