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海一辆磁悬浮列车起火,图为消防队员正在灭火。(资料图片)
磁悬浮技术一直是德国人的骄傲,德国媒体甚至一度对中国自主修建磁悬浮线路感到不屑。然而,当采用德国技术的上海磁悬浮列车日前发生火灾事故后,德国媒体的态度突然出现了微妙的转变,从往日对中方不依不饶的批评,变成了理性的反思。
担心失去谈判砝码
此前,中德沪杭磁悬浮铁路合作项目,曾经因为敏感的核心技术转让问题以及价格问题,一度陷入僵局。德方批评中方是想获赠磁悬浮技术,甚至还要求德国再往沪杭线上注资。由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上海乘坐磁悬浮列车时表示,磁悬浮核心技术可以卖,但决不是廉价赠送,有了强硬“后台”的支持,德方在谈判时显得更加咄咄逼人。
然而,在上海磁悬浮列车于8月11日发生失火事件后,记者发现,很多德国报纸的报道都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变,从往日对中方不依不饶的批评变成了审时度势的理性分析。
15日出版的德国《世界报》评论称,如果调查显示这次事故是由列车本身的技术故障造成的,那么德国将在与中国进行的沪杭磁悬浮项目的修建价格谈判中,“失去一个很重的砝码”。《明镜周刊》网络版也发表评论文章表示了担忧,“这一失火事件显然给已经立项的沪杭磁悬浮列车项目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记者在柏林总火车站就上海磁悬浮列车失火的问题,采访了一位名叫雅各布的德国人。他首先表现得很惊讶,然后回答说:“据我所知,磁悬浮技术在德国并没有运用得很广泛,目前也就只有埃姆斯兰德市有一小段磁悬浮的铁路,而且那也是很久以前作为试验段留下来的。”一位铁路专家从更专业的角度谈了他对这次事故的看法,他表示,事故说明,任何一项新兴技术都需要通过日常的使用进行测试。
对磁悬浮曾经很自负
对于中德两国在磁悬浮项目上的合作,德国曾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并显示出积极友好的态度。然而,当中国于今年2月份生产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辆高速磁悬浮列车后,德国开始出现“酸葡萄”的心理,认为中国抄袭了德国的技术。《德国金融时报》文章称,“磁悬浮是德国工程技术的骄傲,是创新的象征。中国人买外国技术,只是为了仿造。”
日前浮出水面的中国大连磁悬浮项目,又一次引起了德国媒体“警惕性”的关注。据《柏林日报》报道,中国计划今年秋天在大连修建一条3公里长的磁悬浮线路。列车不是采用德式的电磁力悬浮而是用永磁材料持续悬浮。但德方却用一种不屑的态度评价大连磁悬浮项目:“在3公里的线路上实现220公里的时速是一个幻想,那需要用火箭发动机才行。”
早在上海磁悬浮失火事件发生前,德国国内就有很多“中国人对德国磁悬浮说‘不’”的传言,并把双方的分歧归结为核心技术转让和价格问题;事故发生后,有些德国专家甚至开始担心,在沪杭磁悬浮线路上,中国可能不会再采用德国技术:“德国过去的一些做法确实伤了中国人的心。”而这次失火事件对德方无疑是一次雪上加霜的沉重打击。
对沪杭线路表示乐观
尽管德国国内出现了中国弃用德国技术的担忧,但参加沪杭线谈判的德方代表却表现得十分冷静。德方总代表维威尔斯说,双方的谈判目前并没有中断,而且他本人对谈判最终取得成功表示乐观。
德国之声则评论称:“中国在沪杭磁悬浮线上将扮演项目的主要角色,不再只是跑跑龙套,而是要承担起组织、规划、调试等更多的责任,而德方将退居供货商的地位。”
实际上,事情似乎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据报道,德中双方正在不断地弥合分歧,并且在某些细节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一家德国媒体甚至大胆预测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有可能借参加9月中旬的汉堡第二届中欧峰会的机会,再次和默克尔总理商讨沪杭线磁悬浮项目,“如果运气好,说不定双方领导人就拍板签约了”。
磁悬浮在德并不普及
德国磁悬浮技术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1922年,一个名叫肯培尔的专业技师首次公开他研制磁悬浮技术的成果。1934年,他获得了德国第一个将磁悬浮技术运用在运输工具上的相关专利。但是后来由于二战的爆发,这项技术被迫暂停。1973年,德国物理学家哥茨-海德伯格和赫贝特-威又重新开始研发磁悬浮技术。1984年,德国国内第一段作为试验的磁悬浮铁路在埃姆斯兰德市建成。目前,磁悬浮技术由于造价过高等原因并没有广泛运用于德国铁路交通系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