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年,全国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后成功实施的仅有270例,其中20%因捐献者临时反悔。是捐献志愿者缺乏爱心,还是另有他因?
近日,西安虹女士在遗憾中离去了。由于骨髓捐赠志愿者临时反悔,点燃她生命希望的火种半途熄灭了。这让骨髓捐赠,特别是骨髓捐赠志愿者反悔的现象,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我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万,而中华骨髓库的库容只有40万,每年有3万多人因得不到相配的造血干细胞死于白血病。在过去4年间,全国骨髓初配成功的有2000多例,但最后成功实施的仅有270例,其中20%是因为捐献志愿者临时反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是我们的同胞缺乏爱心?还是有其他原因?
不主张动员报名
从众心理者缺乏深思熟虑,容易反悔
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资料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岭介绍说,骨髓捐赠志愿者出现反悔现象,与报名时缺乏深思熟虑有关。资料显示,64.2%的志愿者是年龄在18—30岁的年轻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瞒着家里加入志愿者队伍,真正面临捐献时,往往遇到家人反对,导致反悔率较高。另外,通常情况下,志愿捐赠与实际捐赠之间会相隔几年。在此期间,志愿者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健康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志愿捐赠和实际捐赠的时间差也是导致志愿者反悔的原因。
反悔现象的出现还和中华骨髓库以前的动员宣传模式有关。在中华骨髓库建立之初,喜欢在军队、学校等进行集体式宣传动员,这种方式导致一部分人盲目从众,而并非真正自愿。
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曾做过一个试验,一家单位以集体报名方式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者行列。骨髓库工作人员去该单位为37位报名者采集血样后,把中华骨髓库的联系方式留下,并告知:倘若反悔,随时电话通知。两天后,他们接到两个退出电话,一人说身体不太好,一人说老婆反对。
为此,中华骨髓库不主张动员式的集体报名。洪俊岭认为,集体报名方式容易淹没个人意愿,出现非自愿的行为,志愿者一旦反悔,不仅造成负面影响,还浪费有限的资金,检查一份血样的费用需要600元。而主动自愿报名的志愿者报名前已深思熟虑,很少反悔。
别让捐献行为“变味”
让宣传回归“人道”精神的本位
从上述原因看,我国百姓对捐献骨髓似乎存在很大抵触心理,13亿人口竟凑不够100万骨髓捐献志愿者。事实上,国人是不乏爱心和奉献精神的。洪俊岭认为,造成骨髓库严重短缺的深层原因一是民众缺乏相关医学常识,二是动员方式需要改进。
洪俊岭介绍说,1998年实施《献血法》后,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无偿鲜血”政策过程中,有的搞“政治任务”摊派,下“指标”,有的则搞高额补贴和休长假,以刺激献血者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使献血者感觉不到是发扬“人道”和“博爱”精神,而好像是为了高额补偿和休长假,没有光荣感。因此,要调动国人献血热情,还应该回归到《献血法》的精神上来,提倡献血光荣,骨髓捐献动员亦如此。
日前,为号召社会上更多的健康适龄公民加入到中华骨髓库捐献者的行列,中华骨髓库携手强生公司开展全国百家医院支持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扩容工作,倡导医务工作者“现身说法”,带头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不久,中华骨髓库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大会,对骨髓捐赠突出贡献者进行表彰和鼓励,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爱心,献上自己的爱心。
链接
很多人对捐献骨髓的过程不了解,认为骨髓提供者会被医生用器械从脊骨中抽取脊髓,“敲骨吸髓”的恐惧让他们不敢做志愿者。事实上,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瘤等患者所需要移植的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抽取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被麻醉后从髂骨中提取;第二种是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将骨髓血中造血干细胞大量动员到外周血中后,直接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50—100毫升全血(普通献血志愿者通常需要献200—400毫升,100毫升的量相当于一小袋普通袋装牛奶),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100毫升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输回捐献者体内。
前一种方式志愿者需要麻醉和住院,后一种方式不需要麻醉和住院,也没有痛苦,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全是通过第二种方式来捐献造血干细胞。
目前,全世界已有10万多患者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至今尚未发现明显损害捐献者健康的例子。捐献者捐出的造血干细胞只占其总量的5%,这5%即使不捐也会在代谢中死亡,且是可以再生的。我国已经做了近300例该手术,也未出现危害志愿者健康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