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正在刚果(布)进行正式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参观布拉柴维尔达朗盖医院并向刚果(布)卫生部和达朗盖医院赠送药品。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近几年来,中国和非洲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中非贸易额于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为近300亿美元,2005年更达到近400亿美元,是10年前的10倍。
对中国与非洲开展的经济合作,曾有西方媒体将之诋毁为“新殖民主义”。最近,这一情况出现变化,一些西方媒体开始较为客观地看待中非之间的经济往来。例如,德国《经济周刊》8月7日发表了名为《新时代》的文章,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中国在非洲大显身手》一文,都比较客观地叙述和评论了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
上述文章认为,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如贸易往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活跃了非洲经济,降低了当地的通货膨胀。
文章认为,“中国似乎向非洲提供了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建立在互利基础之上、不干涉盟国内部事务的平等伙伴之间的商务关系”。
文章指出,由于中非经济合作,“在非洲历史上,以经济投资形式流入的资金首次超过了以发展援助形式流入的资金”。尼日利亚外长说:“非洲拐了个弯,这是新时代的开始。”
文章引用安哥拉外交官的话说:“中国人不提问,中国人来做生意,并且帮助我们建设国家。”另一位学者说:“中国没有对非洲进行说教,而是向非洲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一家中国建筑公司的塞内加尔经理表示,西方公司“有点家长主义作风”,中国公司则是“平起平坐的朋友”,“现在不再是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问题,它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交流”。另一位塞内加尔学者认为:“中国的技术和专业技能更适合非洲,所需资金也更少。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也与非洲更为接近。”
在对非洲当地人士进行了较多的采访后,文章得出了较为客观的结论:“在美国和欧洲,中国人进军非洲被诋毁为‘新殖民主义’,这是狭隘的论调”。“非洲有史以来首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为这块大陆创造这一绝佳契机的正是中国人。”
看来,多听听非洲人自己的感受,比主观臆断要有说服力得多。(黄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