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那个春日,当名不见经传的29岁江苏小伙张荣申一掷千金,以32.07亿元收购“上海路桥发展”99.35%的股权时,也曾引来质疑之声。然而,“钱从何来?”的疑问随着张荣坤真金白银的陆续到账而烟消云散。如今东窗事发,原来他挪用的是上海人民的保命钱。
2004年,张荣坤民营资本入股上海电气,帮助上海电气顺利完成了艰巨的国企改制任务,为此后上海电气赴港上市开辟了道路。主持改制的王成明,赢来了“让近65亿元国资一分钱不流失的情况下,最终还要引来100亿元的外来资金”的美名。而张对上海电气的投资,也在资本市场上获益匪浅,目前福禧投资所持上海电气股份的市值已超过25亿港元。若非丑事败露,似乎又是一个双赢的典范。
在这个以金融为经济中心的时代,涉及本案的官员、民营企业家与国企老总之间,也一改简单权钱交易的老做法,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为我们展现出一幅“金融时代”官商勾结的新图景。
剧中人每一个都有着双重的身份,祝均一是正局级的政府官员,又是上百亿社保基金的“老板”;王成明是统领着800亿元资产的国有集团老总,又是明确的正局级“干部”;而民企富豪张荣坤的另一重身份则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也是上海市工商联副会长。
利用多重的社会身份,再加上相互繁复的控股关系,使“资本运作”成为官商勾结新模式的核心内容。而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也使某些关键环节的违法行为淹没在大量的合法运作环节当中,对监管层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官商勾结的新动向。
目前,官商勾结的新模式正在倒逼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某些不合常理、过度繁杂的资本运作,并非没有疑点,如果我们能够引入适当的预警机制,对那些“高度疑似病例”提前介入,重点审查,必定可以减少出事后的麻烦。
让更多的神秘富豪,出来见见阳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