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新华网北京9月5日电(记者吴晶周雷)来自德国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胡伯尔将中国称作一座“爆炸的城市”,因为房屋、街道都在“以几何型的速度增长”。
“中国人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也前所未有。”他在出席“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时这样对新华社记者说,毫不掩饰他对中国同时邀请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的赞赏。
胡伯尔说,中国从政府到科研机构再到学者个人,都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原创性研究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一年一度举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就是最好的体现。
1972年,胡伯尔在德国创建蛋白质结晶学研究室。他在“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空间结构”研究中所取得的开创性成果使他于1988年摘取了诺贝尔奖。近年来,胡伯尔的实验室已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定期交流科研信息和心得。
“中国的年轻学者除了一贯有的勤奋好学外,也开始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研究机构中,有些人甚至成为前沿学科的领军人物。”他说:“德中两国的学术交流已成为有利于两国发展的合作。”
这些变化对于过去十几年来频繁来华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也是“令人兴奋的新发现。”
这位因推动创立“欧元”而摘取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看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正在修建城铁,全中国都在为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
“中国频繁地举办各种科技论坛,说明中国正在努力将科学和教育推向大众。”他说:“这也是奥林匹克的真谛。”
从1991年首次应邀来华讲学,蒙代尔便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在是个奇迹。”他说:“中国从一个不起眼的选手成长为一个不可小窥的经济实体,并且与其他国家实现互惠合作。中国在21世纪将成为一个领导者。”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争议焦点。蒙代尔说,在别人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时,中国政府一直坚持自己的汇率政策,保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事实证明,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自主选择。
“中国所选择的独特发展模式值得任何一位经济学家研究。”他说。
蒙代尔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中国情结”。虽然已年过七旬,他近几年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商业银行改造、资本市场建设和国有企业转制等经济改革,撰写了《过渡经济中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改革:中国个案》。这本书不仅在国际学术界反响强烈,也引起了很多国际经济学家对中国的浓厚兴趣。
喜欢在中国问题上“独树一帜”的蒙代尔在论坛开幕式上阐述了他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提出中国所选择的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符。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要警惕奥运经济的泡沫,预防出现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后的经济疲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