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6月9日,一个对千百万中国教师有着特殊意义的时刻,一个中国知识界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它也注定要成为北大百年历史上色彩浓重的一笔。
绿树环抱的北大办公楼和以往一样静谧。然而此时,会议室里25位北大党委常委和院系领导的心中正掀起阵阵涟漪。闵维方书记宣读了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胡锦涛总书记6月9日写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素笺上,后有总书记亲笔签名。
胡锦涛总书记在信中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
朴素的话语,感情真挚一如多年的挚友。
斯人已逝,伤如之何!这深沉的伤痛之情穿越时空,是对高蹈君子逝去的痛惜。
江淹《别赋》中语云:“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雅音缭绕,千古同调!
总书记的信,像春风,像春雨,滋润着燕园。
二
今年五月中旬,刚在西郊给爸爸选定了一小块墓地,孟菲从悲伤中慢慢平息下来。回想父亲生病一年来,时刻伴随她的不只有伤心和担忧,更有一种巨大的关怀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那是2005年12月9日,孟二冬教授做了三次手术、40多次放疗后的一个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受总书记的委托来到病榻前,带来了鲜花、水果和安慰;在今年中共中央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上,胡总书记两次向北大校长许智宏问起孟二冬教授的病情,并请许校长代他转达对孟二冬教授的问候。在孟二冬病危时刻,总书记又一次委托陈至立来到医院看望,鼓励他战胜病魔,请求大夫全力救治,尽最大可能减轻痛苦。
孟二冬教授去世后,远在国外忙碌国事的总书记专门打来电话表示哀悼。追悼会上,总书记送来的花圈和亲人、师友的花圈摆放在一起。
在孟菲的眼里,总书记就像是父亲多年的知己,以他自己的方式,关怀着、悼念着父亲。
想到这些,孟菲难以平静,她决定写信给总书记,表达母亲和自己的感激之情。
“尊敬的胡总书记:首先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病魔是残酷的,他夺走了爸爸正值盛年的生命。而人间是温暖的,爸爸是带着大家的厚爱离开的……”
“我的爸爸走了,他是带着您的厚爱、带着无尚的荣誉和温暖走的,我想他一定非常满足地含笑九泉。”
倾诉了爸爸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后,她告诉总书记,她已经选定了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让孟菲没有想到的是,总书记看到信后,立即给她写了这封感人肺腑的回信。10日,这封带着总书记深情的信转到她的手中。
三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的,孟菲,在你和许多人眼里,孟二冬就是一个慈祥的父亲、平凡的学者、普通的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没有震古烁今的成就,普普通通的49年人生,即便在北大,他的才华也不算是最突出的。
但是,在总书记的眼中,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眼中,你的父亲是一个高尚的人、杰出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能令人为之一掬热泪的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人们不会忘记,今年1月12日,北京纷飞的大雪中,孟二冬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个生日。(下转3版) (上接1版)他对在场的学生说起《淮南子》中的一句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非。”此时此刻,他还在反思自己做人还有什么不足。2月,一次次的手术与化疗已使他虚弱不堪,在病榻上,他挣扎着坐起来,在灯下艰难地整理着著作提纲。4月15日晚,弥留之际的孟二冬用含糊不清的话语表示要打个电话。妻子猜了很多遍:才知道他是要打给自己的学生。妻子含泪说:“好,我来打,让他们来,每人30分钟。”孟二冬才点点头,昏然入睡。
这些事迹,深深感动着他身边的所有人,也深深感动了党的总书记。
这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之间的深刻共鸣。
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业的人们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深刻地总结了孟二冬的一生。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说过:“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孟二冬身上体现的正是共产党人的这种高尚境界,体现的正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也正为此,他得到了党的总书记高度评价,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赞誉。
孟菲,你总有一天会更深刻地理解你的父亲。
四
“细柳春风,此日护君归后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燕园春色,拂不去对弟子的哀思,袁行霈在家中写下挽联。
学者之哀也雅,仁者之痛也同。这份师生间的真情,总书记理解。这充分表达了北大师生的深切怀念,也表答了所有了解他先进事迹和崇高风范的人的深深遗憾和痛惜。
唐诗,汉字中最美的词汇之一。沉浸于唐诗中的人也是美的。古典文学,中华文化的宝库,多少学人沉醉其中,为其所化所育,人格中洋溢着魏晋风骨,汉唐精神。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
闻弦歌而知雅意,总书记是孟二冬教授的知音。
挚爱,学习,研究,讲授,传承,诠释,躬行。这是对孟二冬一生的准确概况,也是对中国教师群体的生动素描。在这幅素描中,可以找到先哲孔子的身影,可以找到船山先生的身影,也可以找到季羡林、袁行霈这些北大名师的身影,他们的神髓越千载而相接,历百代而共鸣。
孟二冬老师生前爱写周兴嗣《千字文》中的一句话:“尺壁非宝,寸阴是竞。”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面对滔滔东逝的黄河发出浩叹。“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是《离骚》中屈原的咏叹。“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受刑后深思。
对光阴的思索中贯穿了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价值的探寻。
在这样的审思切问后,他们将目光投向能够超越生命本身而不朽的东西。于是他们淡泊名利,不辞辛苦,不遗余力,传承文明。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成为从古到今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历数千载而不熄正是这种精神的结果和写照。
从这个角度,我们更深地理解了病榻上还在修改著作的孟二冬,深刻地理解了那些在杏坛上播撒春雨的教师。他们中间,有的成就斐然,有的尚在耕耘,但在这种精神上,他们是相通的。
五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一位平凡的知识分子写信,这在北大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许智宏校长这样评价说。
6月15日,北京大学纪念建党85周年大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召开。党委书记闵维方告诉大家,近日总书记给孟老师的女儿孟菲写了亲笔回信,并传达了回信的精神。
刚刚毕业留校的于明明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当时,我觉得全场一下子静寂起来,同学们都坐直了身子,凝神细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当听到总书记是含着热泪回信时,很多同学为之动容。”
6月21日晚,北大校台新闻第一次全文播发了总书记的回信内容。在此后的几天时间里,这一新闻一直在中午、晚间重播。6月22日,北大校报一版刊登总书记回信全文,师生们争相传阅。
胡锦涛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孟菲说,你在来信中表示,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选定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会继承和弘扬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不辜负你爸爸对你的殷切期望和嘱托。团委书记沈千帆说:“这既是总书记对孟菲的谆谆教诲,也是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如同一缕沁人心脾的和风,吹拂着初夏的北大。从未名湖到燕南园,从教师公寓到学生宿舍,总书记的殷殷关怀与深切期盼,传遍了燕园的每一个角落。
师生们读着总书记的来信,思索着,体悟着。从中他们读出了总书记对孟二冬精神的高度肯定,对北大和全国知识分子及青年一代的巨大期望。
百年北大,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其历史与近现代中国的兴衰密切相连。
在风雨如晦的历史天幕下,这里最早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里走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摇篮。
如今的北大正在党的科教兴国方针指引下,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
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胡锦涛总书记的信内涵深刻、寓意深远。总书记号召我们认真学习孟二冬的精神,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为我们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做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不辜负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说:“总书记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期望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高尚的人格,孟二冬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的平实、平凡、平淡,但能从这里面见崇高,见追求,见精神。其次是要有渊博的学识,他要求新一代知识分子一定要学贯中西古今,没有这个学识我们担当不起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第三是要有深重的社会责任感,回信中也提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以自己的知识来教育人,报效国家。”
一个“究竟怎么样才能算是新时代的一名合格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正在北大展开。
黄钟大吕,其音悠远而和谐。总书记回信激起的共鸣在百年燕园回荡着,在千百万教师心中激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