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上大学实现个人梦想还是浪费国家资源?——“仝正国现象”引发各方热议
9月,天津塘沽区58岁的仝正国来到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正式成为该校一名全日制的大学生,开始了在春城昆明的四年大学生活。比大学班主任还大出整整30岁的她,既引来了敬佩的目光,也招致了诸多的议论。
正方:个人实现梦想激励他人奋进
开学之际,记者来到昆明理工大学,见到仅比仝正国的孙女大8岁、陪她报名注册的大二学生王恬。提起这位“特别的学妹”,王恬十分佩服:“从仝阿姨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学无止境,尽管她刚到学校,但她的事迹已经在同学中传扬开来,她成了激励我们学习的榜样。”
“快60岁的人还坚持求学,我听到这件事就十分感动,她的精神肯定能激励我的孩子。”52岁的和振华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获知与自己孩子同时入学的还有个58岁的老大姐,连连跷起大拇指。
在过去的3年当中,仝正国在天津塘沽一中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她的高中班主任刘争誉说,“虽然仝正国年龄大,身体也不太好,但她几乎没请过一次假、旷过一次课。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鼓舞着她周围的同学,也启发着他们思考人生。”
仝正国1965年从天津市塘沽一中初中毕业,因为当年特殊的历史原因,没能够继续上学。然而上大学一直是她心中割舍不掉的梦想。2001年国家放开高考的年龄限制后,她在2003年重回母校塘沽一中,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
在仝正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40多年前的老同学们专门摆了酒宴为她庆贺。她的初中同学刘生远说:“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圆了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大学梦想。”
反方:浪费国家教育资源
就在仝正国迈进大学校园的同时,有关议论也随之而起。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一些受访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目前就业竞争这么激烈,58岁的老太太上大学,既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又挤占了其他适龄青少年受教育的机会。
52岁的天津市民孙文香说起仝正国上大学就显得愤愤不平:“其实就是出风头。这是哪门子事?我的外甥考三本差两分,失去了一次机会,很可能以后就报国无门啊。”
还有的人认为,仝正国非得上正规院校而不满足于通过成人高考等方式来圆梦,是不可理解的。
在天津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的吉林籍民工汤德说:“以前看报纸报道过这事儿。原来以为老大姐考一下,只是为证明自己的能力。没有想到,还真去上大学了。”
高中毕业后就在天津干活的汤德,已经离开校园近10年了,他认为,在这个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一纸正规大学的毕业文凭对年轻人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仝正国的家人也不太支持她上学。老伴慈元富退休后返聘在航运部门,经常出海。他说:“她上高中我就不太支持。还要上大学?年轻人还有个就业问题,她的出路呢?没有出口啊。”她的儿子也说:“四年大学下来,学费、生活费等怎么也得10多万元,拿这些钱干啥不好?”
尽管不太支持,但仝正国的家人还是表示理解。1977年恢复高考时,仝正国卡在报考年龄的最后一年,可儿子那时只有3岁,丈夫又常年出海,她曾经为了家庭而放弃过追求。慈元富说:“上大学是她的梦想,她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学者:尊重个人选择,也要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
针对“仝正国现象”,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汪洁说,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没有年龄、性别和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既应当为那些年轻的孩子到高校深造而高兴,也应当对仝正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尊重她的选择。”
但汪洁也提出建设性意见:在高校资源相对有限的阶段,今后遇到仝正国这种情况时,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变通的办法,为这类考生增加名额,这样既弘扬了求学精神,也为别的考生创造了机会。
昆明理工大学教师孙昀认为,应当从积极的层面看待仝正国上大学,因为这件事体现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对社会上的一些议论,仝正国不以为然。她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赶上国家的好政策,自己不可能一把年纪还能重新回到中学进而到大学课堂求学。“我上学并不是为了毕业找个好工作,只想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如果有可能,我今后还会考研继续学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