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良性互动需要良好的创新氛围
“大学做知识创新,企业做技术创新,今天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才需要更多地提出产学研结合。”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是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探索和实践者。
梅萌的观点是,企业做自主创新难度很高,最有效的办法是与大学学科结合,强强优势互补。“培育核心技术,打造潜在的世界级公司,产学研结合是最有魅力的做法。”
专家们说,科技教育资源如何转换为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大学科技园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大学科技园,科技和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但这种循环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要突破很多陈旧的观念。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盖城说,产学研实现良性互动,必须依赖良好的创新精神,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文化,中关村的大学科技园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但目前我国各方面状况并不乐观,。
盖城说,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等阶段。从“工作找我”到“我找工作”再到“我去创造工作”,这期间所经历的思想和认识上的转变,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职业观念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择业倾向。长期以来,人们在职业的选择上往往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舆论的偏好和习惯势力的认同,阻碍着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激情,阻碍着他们自身价值的最大实现。
“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盖城说,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虽然早就倡导素质教育,但教育体制与模式没有太大改变。大学扩招后,许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以及考勤考试,无暇顾及素质教育,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引导。
盖城呼吁,全社会特别是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冲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关乎国家大业、民族兴亡。“只有全社会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快产学研的互动,最终实现产业强国。”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础
“中关村之所以能成为高科技园区,其基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就像没有斯坦福、加州理工等高校,就不可能有硅谷一样。”一位中央领导对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发展规划批示时,曾经这样说。
今天的中国,企业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通过产学研的模式来实现。梅萌说,“这就需要大学科技园这样一个平台,把产学研的优势聚集在一起,帮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专家们认为,大学科技园对社会、对区域经济都有贡献,对学校也有贡献,科技园区和大学之间的互动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很有帮助,可以填补学校的科研空白。
而另一方面,科技园区的商业模式做好了,对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是一种帮助,借助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平台,学校的重大项目和市场实现对接,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初步统计,在清华科技园里的企业,三分之二都和清华有很强的合作关系,一大批科研经费反哺到了清华。
清华科技园有关负责人说,清华科技园聚集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IT领域。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创业的启动成本相对较低,清华大学拥有大量参与创业的IT界校友;更重要的是清华大学信息学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园以学科为依托,引入和创新商业模式,在多个领域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梅萌说,在中国建科技园比在国外难,在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市场资源非常充足,企业有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想法,周边环境就足以帮助你实现。但中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不足,所以要营造局部环境。“清华科技园现在最大限度要做的,就是使各种资源在这片区域聚焦,使政府视线最大限度的关注这个区域,在这里建平台,做风险投资,做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
梅萌确信,清华科技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清华资源,打通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这样一个功能的平台,让大学科技园的资源与社会充分结合起来。而这也是中关村所有大学科技园区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
中关村契约缔结新型产学研体系
“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汇聚是中关村自主创新无穷的动力。”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说,在中关村,逐步形成的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关系明晰的新型产学研契约机制,破解了企业、大学以及科研院所间孤军奋战的难题。
2005年,北京安泰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成立了一个研发战略联盟,决定共同完成一个863项目。在合作之初,双方把所有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写在合同里。可是由于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情况目前无法预知,双方对于销售收入的提成比例出现了争议,但最后还是通过契约解除了这个后顾之忧。
2002年,中关村首个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不久,闪联、手机产业联盟、长风软件联盟、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相继诞生。不少企业与大学共建联合试验室,2004年7月,神州数码与北航计算机学院共建了网络联合实验室……
在中关村,这种新型的产学研模式有三种,第一,企业以委托研发等方式与大学院所开展合作,由企业提出需求、提供资金,大学院所负责项目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第二,大学院所或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引进投资者成立企业,投资者不仅带来了产业化所需的资金,还引进了懂得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管理团队;第三,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使企业能够对院校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持续投入,也使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缩短了产品化周期。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戴卫指出,通过订立契约,大学、企业、科研人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明确,企业更为注重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的风险共担机制,使得院校和企业结成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这种新型产学研模式下,企业逐渐成为了合作决策的主体,并根据市场需求决定项目的选择、资源的整合,让中关村的科研机构与企业主体在契约中得到最佳结合。”
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启动钻石计划
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再一次表现出非凡的国际战略眼光:从2006年到2011年,总投资额不少于20亿元人民币,重点扶持和培养,倾全力打造3到5个“钻石企业”,使其成为在中国和世界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
清华科技园区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9月12日宣布,立即启动“钻石计划”。这一计划意味着,在今后5年内,将从清华科技园的入园企业中,精心挑选出20家有潜力的“准钻石”企业,从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链等各个角度,整合来自大学、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国内外各方面的资源,给予全力的扶持和帮助。
“钻石计划”的入选企业将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对国家有战略意义领域。资金方面,启迪股份已经筹集设立了两亿人民币的创业投资基金,组建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投资与孵化队伍,做好了对这些“准钻石”企业加强投入的物质和组织准备。同时,还将广泛联合其他投资机构和各类合作伙伴,加大投资力度,使5年内,对入选的20家企业的总投资额不少于20亿元人民币。
徐井宏说,最终的“钻石企业”将有5大特点:第一,有强大的、可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其技术、产品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第二,其开发的产品和技术,不但要有良好和巨大的市场,还应该对国家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国家的技术实力有贡献;第三,能成为产业的龙头企业,是行业的领导者;第四,有浓厚的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和内涵,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第五,具有高成长性,对于企业的投资人有很高的投资回报。
徐井宏是在2006年“清华科技园自主创新成果展”上发布这一消息的。作为清华科技园创建12年来的一个阶段性创新成果大展示,园区内30余家企业展出了70余项创新技术,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乃至世界空白,其中40余项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科技部、教育部、北京市政府、中关村管委员会、海淀区政府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创新成果展的开幕式。
清华科技园主园区占地25公顷,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已有40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研发机构近150家,包括8家世界500强研发机构、20家海外上市公司。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30亿,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总投入的百分之一,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近1000项,国家各类科技项目近400项。
2005年园区企业销售收入近200亿,园区从业人员近两万人。经过12年发展,清华科技园在软、硬件环境建设上,都走在了全国大学科技园的前列,已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建设速度最快、入住率最高、入园企业质量最好、服务体系最完善的区域。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说,清华科技园作为国家惟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依托清华大学,多年来不断利用自身优势,为创新企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企业成长,在推动科技创新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