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邮箱 tougao@zjol.com.cn
国内 | 国际 | 浙江新闻 | 浙江潮评论 | 浙商网 | 长三角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社会 | 摄影 | 传媒 | 论坛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尖兵礼赞--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18日 14:01:09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神舟六号发射现场。秦宪安摄

  有这样一个地方:北是戈壁,南是戈壁,西是戈壁,东边的邻居终于不再是戈壁,名字也好听——“巴丹吉林”,后面连着的两个字却令人却步——沙漠。

  有这样一群人:甘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宁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个人的生命,从这里得到升华。

  有这样一些壮举: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无论离祖国有多远,这里是它们起航的地方。

  丰碑——这里留下了勇士的足迹,这里传颂着英雄的故事,这里诞生了共和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史上的“十三个第一”

  今年9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十几位老同志聚首戈壁。

  这里,留下了他们的青春年华;这里,始终令他们魂牵梦萦。

  “先去‘9号半’。”远道而来的客人向东道主提出要求。

  “9号半”,又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航天城东北方向4公里。特殊的“工号”寄托着特殊的情感,672位革命英烈长眠于此,其中就有52名发测站官兵。

  在聂荣臻元帅墓前,他们长久伫立。

  抚摸着战友的墓碑,他们激绪难平。

  这是一座座丰碑,串联起共和国航天事业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

  1958年3月,曾经叱咤沙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支英雄部队“人间蒸发”;次年,发射测试站成立,茫茫戈壁滩上诞生了我国第一支航天发射部队。

  创业维艰。部队开进时,正值戈壁风季,“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中国的导弹几年内上不了天!”根基未稳,征尘未洗,发测站官兵首先迎来外国人泼的一盆凉水。

  誓言无声。1960年11月,在发测站官兵手中,我国第一枚自己制造的地地导弹准确命中目标。这是一枚“争气弹”!在现场指挥的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5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还没从喜悦中回过神来,又一盆冷水浇在国人身上。新的使命再次交给了发测站。“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在距导弹核武器发射场一百多米的地下控制室里,发测站的7名指挥员和技术骨干(后来被称为“七勇士”)立下誓言。10月27日,我国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获得成功,外国人的预言不攻自破。

  1970年,发测站迎来“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周总理电话打到发射阵地,鼓励他们“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工作,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不久,《东方红》乐曲响彻天际。5年后,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这里送入太空,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中国人创造了世界空间技术发展史上空前的速度!”外电这样评论。

  2003年10月15日清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随着发测站零号指挥员“点火”指令的发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跃升到一个新高度——在门槛极高的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员。两年后,还是在这里,中国又开始了太空征程的大步跨越。

  47年过去,在发测站官兵发射史上,诞生了共和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史上的“十三个第一” !

  使命——“要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把中国航天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几十年时光斗转星移,但是自主创新的精神却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这帮年轻人了不得!”重回发测站,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七勇士”之一佟连捷的激动发自于心,“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创新精神。”

  “要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把中国航天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创新,在现任发测站站长郭保新心中重若千钧。

  创新意味着向传统发起挑战。

  长期以来,分段组装、分段测试、分段转运是我国航天发射的“老模式”,人们称之为“三分段”模式。“老模式”的“老问题”不少:测试项目重复、试验周期长、可靠性不高,对于“人命关天”的载人航天工程,这些都是大忌。

  “改!”经过慎重论证,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论证组提出了全新的“三垂一远”试验模式(垂直组装、垂直转运、垂直测试和远距离测试发射)。苦战3年,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三垂一远”模式从设想变成现实。自此,我国实施航天发射的时间由以前的两个星期缩短到3到4天,并具备了15天以内连续发射的能力。放眼世界,这个水平为“世界先进”!

  载人航天指挥监控系统(又称“C3I”系统),可实现对发射测试全过程及发射场的设备实施的全面监控,航天发达国家普遍在用。“必须自主攻克这项关键技术!”发测站官兵横下一条心。攻关小组临危受命,历经三年寒暑,最终将其“拿下”。国内发射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指挥监控能力最强的发射测试指挥监控系统在发射中心诞生。

  近半个世纪的征程,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息。

  “没想到你们用这么落后的设备,完成了这么高精尖的试验任务!”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位来中心参观的外国同行发出感慨。

  “那个时代,试验设施设备老化,测试手段相对落后,为了使老设备焕发新活力,发测站官兵掀起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练兵热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刘克仁说,“那时,他们曾经历时4年研制成功了第一代发射场电子自动化指挥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人们为每一次成功的航天发射而欢呼时,我们的发测站官兵却在为总结每一次发射的不足,在为进一步的改进而寝食不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于本城吐露心声。

  “翻箱倒柜查问题,千方百计找隐患”。发测站三室高级工程师崔周顺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苦尽甘来,创新带给人们的是胜利的果实:他们参与研制了煤油燃烧分解法废气处理系统,结束了航天发射环境污染的历史;提出的加注量模型化测量方法,极大提高了加注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成功破解了图像采集卡编程、光点目标识别等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我国飞船的入轨精度。而让他们最得意的是他们突破了载人航天发射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使载人航天发射场成为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设施设备最齐全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责任——“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着民族尊严”,保持航天发射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常言道,“不以成败论英雄”。在这里,一个简单的常识是,“英雄要论成败”。

  他们知道,“航天发射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大,即使做好了99%的准备工作,若关键时刻出现一丝差错,仍可能前功尽弃。”他们更知道,“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着民族尊严”,尤其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成败系于毫发”,必须“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

  2001年8月,神舟三号飞船三舱对接后,在进行测试时,试验队技术人员突然发现有一个插座接点信号不通。

  “插座接点都是双备份,一般不影响发射成败,”有人这样解释。

  “航天发射哪有‘一般’!”发测站技术人员“固执”地要求查清问题。经检查和失效分析,发现该插座有批次性质量问题。

  “按载人飞船要求,必须更换全部同批次插座!”任务指挥部果断作出决定。于是,所有插头重新设计、评审、生产、安装,确保了神舟三号的发射成功。

  在发测站,“一根小白毛”的故事流传至今。1966年,“两弹结合”试验进入最后阶段,操作手王长山发现,弹体内部一台仪器插孔内有一根几毫米长的白毛。为防止通电接触不良,他先是用镊子夹,后是用细铁丝挑,最后借助一根猪鬃,硬是将这根小白毛挑了出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知道后,专门把这根小白毛要了过去,说,“我要把它带回北京去,这是作风细致最典型的事例,每一个科技人员都应该从中受到教育。”

  30多年后,同样的一幕在这里上演。在对发射神舟一号飞船的火箭电机驱动器进行单元测试时,一声极不易察觉的异样声响没有逃脱女操作手杨晓娟的耳朵。“这一定有多余物!”杨晓娟断定。果不其然,人们在驱动器内部发现了一根长约8毫米的多余物。神舟六号任务中,在安装火箭偏航通道速率陀螺时,敏感轴所指极性发生微小变化,工程师王海涛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经反复检查,确认是安装图纸上的标识存在错误,一个火箭飞行过程中姿态方向的严重偏差得以避免。

  “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没有一股拼劲,没有一股较真劲是不行的。”发测站四室主任毛永军说,“我们经常碰到棘手的技术难题,有的难题长时间也不能解决,如果气馁了放过去,就会留下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神舟五号发射前,要对火箭进行总检查。模拟飞行程序进行到158秒,突然有一个反映火箭舱体内的温度参数跳变了一下,整个过程不到2秒,尽管整个C3I系统收到的数据有50多万个,但这并没有逃过系统指挥沈爱华的眼睛。是不是眼睛看花了?检查结束后,沈爱华没有回家,一个人把这些数据重新回放一遍。“的确有异常数据!”他迅速向指挥部汇报。指挥部立即采取处理措施,避免了该参数对逃逸判决的影响。“沈爱华同志立了大功!”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上将称赞道。

  “不下错一个口令,不做错一个动作,不减少一个项目,不漏掉一个数据,不放过一个异常现象”,用练就的“火眼金睛”,发测站官兵履行着自己的铮铮誓言。

  在这里,航天发射保持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射成功率!发测站官兵用一次次的成功诠释着英雄的含义。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廖文根 余建斌 编辑: 施袭森
·甘肃酒泉遭沙尘暴袭击6人失踪空军紧急搜救   2006-04-16
·美众院美中工作小组访华10天 访酒泉寻航天合作   2006-01-12
·酒泉画面:返回舱似火球划过夜空   2005-10-17
·本网特约酒泉现场图三   2005-10-12
·本网特约酒泉现场图二   2005-10-12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区降雪已停   2005-10-12
返回国内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生活资讯 更多 
·明年艺术类考试实行网上报名
·本周六百大店庆 最低4折以下
·杭州钱塘江两岸色彩规划完成
·浙江省气象台:今天天气好
·货车过杭州湾大桥要穿反光背心
·杭州飞西宁呼和浩特航班取消
生活提醒 求职考试 消费商情
杭州天气 今日电视 今日影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热线传真 0571-85310985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何始玉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