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召开了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高度重视,负责自然科学的副总干事埃德伦(Walter R. Erdelen)博士莅临指导。此次会议评审的候选地质公园有:西班牙3处、挪威1处、葡萄牙1处、巴西1处和中国6处。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博士等人代表中国6处地质公园,参加了评审会,向评审专家展示了中国6家候选公园的主要内容,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评审专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与沟通。
根据评审程序,在评审会之前,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组对全球所申报的地质公园进行了认真的现场考察和评估,最终确定12家地质公园作为候选单位。经本次评审会再次讨论,最终投票表决通过了第三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共计12家,其中中国泰山(山东)、中国王屋山—黛眉山(河南)、中国雷琼(广东、海南)、中国房山(北京、河北)、中国镜泊湖(黑龙江)和中国伏牛山(河南)地质公园榜上有名。
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此前中国已拥有的世界地质公园有12家,他们分别是:中国黄山(安徽)、中国庐山(江西)、中国云台山(湖南)、中国石林(云南)、中国丹霞山(广东)、中国张家界(湖南)、中国五大连池(黑龙江)、中国嵩山(河南)、中国雁荡山(浙江)、中国泰宁(福建)、中国克什克腾(内蒙古)和中国兴文(四川)。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并大力加强地质公园的建设,中国已拥有国家地质公园138处。连同本次评审的结果,中国有18处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保存下来的自然遗产,他们是追索46亿年地球演化历史的重要佐证,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珍惜和保护地质遗迹是地球村居民共同的责任。
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揭开了地质遗迹保护的新篇章。在探索地球历史的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地质遗迹的重要意义,又从保护地质遗迹的过程中找到了建立地质公园这种有效的保护方式。地质公园建立是在遵循“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基础上开展的。地质公园的建立,有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有利于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有利于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建设地质公园,既使珍贵的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又充分挖掘了地质遗迹的科学和资源的珍贵价值;使地质公园成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休闲旅游的基地,造福了当地民众,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了人们对地质遗迹的认识,以及对保护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另外,从这次评审会上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地质公园的评审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提高,要求严格,执行更加认真。在评审会上,欧洲有两处世界地质公园因管理和建设问题被亮“红牌”而被取消,另有两处被亮“黄牌”受到警告,要求限期整改。这表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来之不易,但建设和管理好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更为艰巨。因此,中国各世界地质公园必须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和国土资源部的要求,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建设和管理好地质公园,使其成为一流的世界地质公园。
相关报道:
北京:世界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