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多个忧患,今年农民收入的增幅可能低于去年。
这是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陈宣庆撰文提出的观点,他还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低下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贫困问题突出。
增收减慢导致消费偏冷
陈宣庆说,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97元,同比增长11.9%,但该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是下降的,而且受自然灾害、粮价下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畜牧业效益下降的影响,今年农民收入增幅很有可能低于上年。由于县域广大农民增收缓慢,还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农村市场消费偏冷的问题比较突出。
他还指出,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200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8%,2003年增长了4.3%,2004年增长了6.8%,2005年增长了6.2%。同时城乡增收的差距越来越大,1995年城乡收入比是2.71,2002年是3.11,2003年是3.23,2004年是3.21,2005年是3.22。
县域经济内部不平衡
除了城乡差别,陈宣庆认为县域经济内部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从大的区域来看,发达的县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落后的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地区司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地方财政收入预算内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共有336个,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211、75和50个。其中,山东、浙江、江苏三省数量最多,分别为47、46和44,三省所占数量占全国的2/5;而西部的陕西、西藏、宁夏三省1个都没有,甘肃、青海两省仅各有1个。
陈宣庆用“四大抽水机”来形容农民收入的难以增加:第一个是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和大量开发区的圈占,农民失地、失业、失利的情况非常严重,2004年全国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700多个,平均下来一个县里面有3个开发区;第二个是农业产业化未能让农民直接受益,农产品增值的部分主要在城市完成;第三,中央对农民的补贴由于层层截留没有真正发到农民手里;第四是信贷金融的缺失。
提升农村产业层次
陈宣庆还指出,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也导致农民收入难以扩展来源。他用“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来形容这种状况。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产业比重大概是25%左右,而2005年全国GDP中一产的比重是12.5%。“县里面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际上大多局限在种植业和养殖业这个层次,根本谈不上战略性调整。”陈宣庆说。
陈宣庆表示,国家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品的合理区域布局,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加强农业科研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土地适度集约规模化经营等措施,以提升农村产业层次,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相关链接
乡镇企业融资困境亟待突破
22日,在农业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局长甘士明介绍,今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经济总量增长较快。1~8月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36805亿元,同比增长12.54%;吸纳农民就业261万人,同比增长1.84%;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835元,同比增长11.4%。
但是抵押难、贷款难,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甘士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乡镇企业在金融机构贷款份额逐年下滑,原来贷款份额达40%,现在下滑到5%左右。
甘士明解释,乡镇企业贷款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金融机构贷款方向有了很大转变,只贷大不贷小、贷强不贷弱,而乡镇企业99%都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不愿意贷给它们;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评估成本相对较高;乡镇企业过去许多资产没有进行有效转化,不能实行贷款抵押;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滞后,许多银行网点没有全面覆盖等。
因此,甘士明呼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力度,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小额贷款监管力度,使得乡镇企业融资困难逐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