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玉和他的第四艘“潜艇”
昨日上午,在汉阳五里新村的李家门口,记者再次见到了65岁的老人李玉明和他打造的第四艘“潜艇”。
相比第二艘第三艘而言,第四艘的模样更为简陋。李玉明说,这艘9月中旬完工的“潜艇”,花了他4个多月时间,是他一锤子一锤子手工打造的,材料几乎都来自废品收购站。
“我连买螺丝钉的钱也没有。”李玉明实话实说。记者看到,这艘“潜艇”仅2.8米长、1.1米高,没有动力、没有外罩。但尽管如此,造船的花销还是让外债缠身的李玉明再次陷入困境。“我当掉了老父留下来的金戒指,还向周围邻居借了一些。”
李玉明称,18日下午,这艘“潜艇”成功试航。“一秒钟时间,一推操纵杆,沉到水里又成功浮上来。”
当时在试航现场的街坊王年喜说,李玉明亲自操作,沉入水下的过程只是“一瞬间”。
记者问李玉明:“锲而不舍地造潜艇,倾家荡产划算吗?”他答道:“对我个人来说是不划算,但对大家来说是好事。我之所以申报了专利,并借钱造潜艇,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到水里看世界”。
昨日,高级心理咨询师张青与记者随行。与李玉明交流后,她对其行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是对自己精神过于强烈的追求”。
张青说,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李玉明生活在一种幻想的情境中,完全沉浸在了自已的世界、自已的逻辑里面。
众说纷纭
自2004年李玉明建造第一艘“潜艇”以来,便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人叫好,也有人表示反对。
昨日,记者就李玉明建造第四艘“潜艇”一事,在读者中随机进行了采访。
支持方
王先生(街坊):在没有资金、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全凭一种信念造潜艇,李玉明的执着精神令人感动。新发明就是需要发明者的“执着”才能成功。
杨小姐(公司职员):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是多姿多彩。私人想要发明点什么,做些什么,只要不违法,不妨碍他人,纯属个人的自由,应该尊重。对于李玉明之类的发明者,社会应该以支持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不要对他们的发明创造予以非议。
李先生(政府公务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不仅仅只是知识界的专利。像李玉明这样的民间发明者,表现出了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精神可赞。
反对方
李先生(船建专家):观光潜艇是涉及结构、材料、焊接、机械、电器、通讯、密封和生命支持等学科的系统工程,研制并非易事,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卢先生(自由职业者):这样的举动相当愚昧。在自身生活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光凭想像和热情搞发明,不讲科学,根本行不通。
胡女士(工程师):李玉明式的“发明”多是一些重复劳动。这些东西,已经被发明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并有了非常成熟的商品供应,完全没必要再次重复原始的发明过程。
陈先生(高校教师):“李玉明造潜艇”的现象,暴露出了现行专利制度的缺陷。现在申请一个专利技术十分容易,相关部门只审查其新颖性,对实用性方面却基本不把关。这样容易产生误导,让专利人单方面认为自己的技术一定会有市场,从而盲目乐观。
相关链接
2004年11月9日,李玉明制造的长5米、高约2米、重约1.5吨的“霞光一号”试航,没能完全潜入水中。随后,“霞光一号”被福建一蔡姓老板以5万元收藏。
2005年4月,“霞光二号”问世。在拖往长江试航途中,被长江海事局制止,原因是“没有任何船舶安全技术证明资料,不具备试航条件”。至今,“霞光二号”仍停在汉阳港口。
2005年12月2日,“知音号”试航墨水湖,在水中头部下潜了约50厘米。目前,“知音号”搁置在汉阳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