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中央的部署下,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海上救助,把党和政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延伸到惊涛骇浪之间,彰显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海上救助体制改革的落实,以交通部南海救助局等为主体的中国海上救助力量,“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次又一次迎战狂风巨浪,为人间和睦、社会和谐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
引入“人命救助”新理念
从2003年开始,我国实行“救捞分开”,明确“人命救助”是专业救助队伍的最主要职责。南海救助局局长尹干洪说,正是在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南海救助局摒弃经营理念,建立起公益救助思维,肩负起我国约350万平方公里南部海域的海上救助任务,建立起一支“冲得上、救得下”的坚强队伍。
今年8月3日,南海救助局收到求助讯息:“海洋298”号无动力工程船在被拖回港口途中,缆绳崩断,飘荡海上,船上68名船员生命危急。隶属南海救助局的“德进”轮马上前往救援。
当时海上风力高达13级,滔天巨浪重重拍击着“德进”轮,暴雨中海面能见度很低。“德进”轮几次试图抛系缆绳,固定住工程船,都没有成功。救人要紧,经上级协调,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2架直升机赶来增援。天黑时分,台风“派比安”正面袭来,救援活动被迫中止,而遇险船上仍有12人没有获救。“德进”号船长曾作青说:“每隔半个小时,我们给船员打一次电话,向他们保证:我们会一直守护在你们身边,如果情况危急,一定不惜代价把你们撤回来。”
第二天凌晨,“派比安”逐渐离去,“德进”轮依然看护着遇险船,直到所有船员被救起。“德进”轮在波涛翻滚的大海上,与“派比安”搏斗了18小时。
像这样的经历,南海救助局的18艘救助船都可以列举出一大串。截至2006年7月,全局救助出动461次,救助遇险人员2298人,救助遇险船舶119艘,救助财产价值接近40亿元。尹干洪说,不仅救助出动次数、救助遇险人员和船舶数量超过历史同期水平,“人命救助的数量和成功率更是前所未有”。
展现“负责任大国”新形象
今年5月,在台风“珍珠”所掀起的惊涛骇浪中,南海救助局在17天内拯救了300多名越南渔民的生命。这也是新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国际海上搜救行动。
许多越南渔民在获救后,不断用生硬的粤语激动地高喊:“感谢!感谢!”时任越南国家主席的陈德良还向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感谢信。信中表示,中国的救助行动“充分表现了越中两国人民同志加兄弟和患难与共的密切关系”!
据了解,3年来南海救助局救助的外籍人员已达475名。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说:“中国救捞用维护生命、维护人权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我们的国家,是负责任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我们的行业,是负责任的行业。”
打造“和谐社会”新助力
据了解,我国对外贸易中94%的货运量都需依靠海运来完成。进入21世纪,进出口货运量和油运量逐年增加,每年有100多个国家的船舶航行于我国水域。建立一支高效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已经成为国家应急反应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上看,结合海上、陆上和军事搜救的实际需要,重点研究新技术、新装备在搜救领域的科学运用和发展趋势,已成为各国聚焦的新热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绩可谓突飞猛进。
宋家慧说,海上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的快速发展,给“人命救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全球变暖、台风肆虐,又使人命救助、公益性抢险打捞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随着我国近海游艇的大量增加,沿海近岸的救助需求也必将进一步加大。他表示:“我们的海上救助实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建设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快速高效的海上专业救捞队伍,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