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挽起袖子和农民一起收割已成熟的早产水稻
本报兰考讯(特派记者于海波)“十一”上午,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的倡导下,前往河南兰考考察无公害大米种植情况的20余名北京市民来到了兰考县南马庄村,在该村“购米包地”的市民挽起袖子和农民一起收割已成熟的早产水稻。
村支书张砚斌拿出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给大家看,他介绍说,南马庄距黄河仅10公里左右,水资源、土壤环境等都适宜大米的生长,目前全村已种有1300亩无公害大米,其中145亩已被“认购”。为了让农民和“购米包地”的市民心里都有笔“明账”,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协会在已被“认购”的稻田里立了个牌子,上面清楚地标明了“购米包地”的消费者和土地的生产者的姓名。
在市民马海伟“认购”的稻田旁,生产者赵东站向他介绍了无公害大米的生产情况,比如使用无公害大米协会推荐的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生物肥料,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员的监督和指导。张支书说,由于他们的稻田被市民“认购”,他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很小心地按照要求来生产,“市民信任了我们,我们就更得不折不扣地交给市民真正的无公害大米。”
市民毕先生是“包地”大户,他代表公司在此包了10亩地。“我自己也种过水稻,所以一眼就能看出水稻长得怎么样。”毕先生说,水稻长得不错,估计再过半个月就能收割了,“我包地并不全是因为同情农民卖米难,而是为了自己吃上放心优质的无公害大米,这次与农民见了面并亲眼看到了大米的生长环境后,心里就更踏实了。”
市民杜女士一家人虽然没有“包地”,但是他们从本报看到何教授倡导的“购米包地”行动并倡导市民和农民的互动后,便放弃了“十一”长假的原有安排,决定带着9岁的儿子到南马庄“度假”,“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走进农村,看看自己每天吃的大米在庄稼地里时长什么样,看看农民耕种收获是多么辛苦。”在稻田和农民家里参观过后,杜女士非常高兴地告诉记者,儿子收获了不少东西,这趟农村没白来。
“我们将此次行动称为‘北京·兰考城乡互动第一团’,就是希望通过无公害大米将北京市民和兰考农民紧密地联系起来。”何慧丽说,这也是她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理解,新农村建设,城里人也该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