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陕西贫困县商南县一个贫困家庭中,走出了两位大学生,其中一位还是清华硕博连读生,在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背后,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老父亲却不得不含泪卖掉没住过一天的楼房。
小学三年级的余亚琳学刺绣补贴家用
方武连为了孩子拼命挣钱,难得回家吃顿饭
这个家庭的经历,反映了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间的巨大落差。
今年7月,商南县贫困考生朱宏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大学。可令人想不到的是,一个月后,他却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来到西安复读。他父亲李发胜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就业面太窄,再三斟酌后,决定让他复读,以便来年考个名牌大学或者更好的专业。
历经三年艰辛盖起三层小楼
农历八月上旬,商南县党马乡索峪河村朱家屋场,空气干燥而闷热。树荫下,朱月娥和老母亲低头摘着刚从地里背回的花生。不一会儿,老人后背就湿了一大半,而坐在一旁的朱月娥,也弯下了腰,气喘吁吁。黄昏来临,摘出的花生已经有很大的一堆。经过晾晒,除了少量用来榨油吃,大部分都卖掉换了学费。
不过,后来地越来越少,以前每年可收获七百多斤花生,现在却只有三四百斤,收入减少了数百元。
本来朱家每年还能得到近千元退耕还林补偿款,可由于前些年欠农业税太多,补偿款拿到手里时基本已被扣得差不多了。
早年,家贫的李发胜从商南湘河入赘到了朱月娥家。夫妻俩在有了朱宏政、朱宏权兄弟俩后,又生下了老三朱宏印。人多地少,家中生活相当拮据。兄弟俩1993年上了初中后,每年光学费就压得李发胜一家喘不过气来。
两个孩子念初中每年要花费2000元。等到上了高中,一下子就涨到近四千元。为增加收入,朱月娥养了头猪,靠卖猪每年还能有四百多元的收入。李发胜农闲打短工,一年收入500多元。那些年里,李发胜一家人经常是穿补丁衣服,吃玉米粥、腌白菜。
1995年,李发胜贷款买了一辆拖拉机用于拉沙运输,开辟了一条财路。第二年,在距老屋600米处的索峪河畔建造新居。因为没钱买砖,他们就用车运回山上的石头,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用夹板一点点“夹”起了一栋3层小楼。但房子快好了,却再也没钱收拾。
住房卖他人父亲含泪
盖房的三年,正是两个孩子念高中的三年。两个孩子光学费、生活费,每年近4000元。为了一边供养孩子读书,一边筹划新房,起早贪黑的李发胜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1999年,朱宏政、朱宏权考上了大学,朱宏印开始上初中。惊喜过后,李发胜夫妇就为两个孩子一万多元的大学学费发愁了。
所幸,朱宏权考取的清华大学酌情免掉其4年学费,他还以贫困生的名义为大哥朱宏政贷了6000元助学贷款。
虽是解了燃眉之急,但生活费还没着落。由于老大朱宏政考取的大学贫困生太多,办不出助学贷款,最终,还是李发胜卖掉了拖拉机,才渡过难关。
2003年,朱宏政、朱宏权完成了本科学业。然而,朱宏政在山东就业后,月薪只有千元左右,每月自己花都很紧张,根本无力给家里寄钱;而朱宏权毕业后选择了硕博连读,每月千元补助,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北京,既要自己花还要替哥哥还贷款,异常艰难。
“本来孩子都不准备再念了,但我们考虑念博士以后就业会更好一些,所以都希望他继续念。”52岁的李发胜低下了头,叹了口气。在他的脖颈处,几道因过度暴晒留下的红斑异常醒目。
因劳累,那年秋朱月娥出现胸闷症状,不料,所服的药过期中了毒,直到今天,还时常感到胸闷气短。
小儿子念高一,各种费用算下来要2000多元。无奈之下,李发胜含泪以38000元的价格将一直没能入住的楼房卖掉了。
卖了房至今,李发胜家中还有3万多元的债务。如今,一家人挤在经历了数十年风雨的老屋里,不仅要还债,还要为帮助朱宏印完成复读付出更大辛劳。而像朱家,能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卖掉房子,不是谁家都有条件做到的。
据了解,今年商南全县有4万学生,其中85%%的学生是贫困生。在赵川、在白鲁础,很多地方还有更为贫困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