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暂住证每月收费20元,需要出示户口所在地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身份证、暂住地房主的身份证或房本以及所在社区或居委会的证明
“北京的暂住证没有我没见过的……”
10月11日早上,北京市通州区某派出所户籍警老李认真地把一剪报压在了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这是一则关于北京市外来人口暂住制度改革的消息,因为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关,老李格外地关注。作为有着20多年经验的户籍警,老李见证了北京市外来人口政策的整个改革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北京的暂住证没有我没见过的……”
第一批:
门槛高而少人问津
1995年7月15日,《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正式公布,其中首次提到了在北京市的外来人口要办理暂住证。当初立法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对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的管理。其中若干规定的设置,缘于现实的苦衷。比如,无法控制外来人口规模总量,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加大,加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能源供应、交通紧张的矛盾,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也会引发许多问题。
因为一直从事户籍管理工作,而且对外来人口管理也有着一定的经验,加上一直都是局里的劳模,老李幸运地成为通州公安分局第一批负责暂住证办理的工作人员。
首次推出暂住证制度,市里和局里的领导们对这一工作十分重视,早在正式开始办理暂住证的前一天就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并预计第一天可能会出现排队、拥挤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局里从户籍处专门调来了3名同事协助我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问询处。”老李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
“然而出乎我们预料的是,那一天出现的情况与想象的是大相径庭。暂住证办理办公室门前既没有排队更没有出现拥挤状况,从早上8点到中午都没超5个人。”老李说,整整一天也没几个人来办,来人有的只是打听一下办理暂住证的手续,还有的是来看热闹的。
最初的暂住证是按月收费的,每月收费20元,一年的费用是360元。另外还有工本费等其它的一些费用。手续也比较繁琐,需要出示户口所在地的户籍证明或户口本、身份证、暂住地房主的身份证或房本以及所在社区或居委会的证明等等。
事后,上级主管部门调查分析了“冷场”的原因,除了宣传力度不够大和广大外来人员内心不太接受之外,此次办理暂住证门槛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么多的条条框框和证明材料要收集齐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外地人在京的收入并不算高,往返于家乡和北京之间的种种麻烦令他们宁可不办也不去费这个周折。”
除此之外,该条例对外来人员在京务工经商设置了一些“门槛”,如未取得《暂住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其出租房屋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办理营业执照等。
“大约一年之后,办理暂住证的人慢慢地多起来。”老李发现:凡来办理暂住证的都是有正式工作的外来人口,办理暂住证肯定是单位的硬性要求。
曾经有法律专家评议称,该条例仍是目前北京市实施暂住证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
拥有自己的住房
却要办暂住证
北京市第一批暂住制度从1995年7月实行至今,中间经历了最大的一次变革——暂住证取消了收费。
2001年6月10日,老李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通知:从这一天开始,北京市的暂住证进行改革,取消收费并将分为ABC三个等级,针对年满16周岁、拟在京暂住一个月以上或从事务工经商活动的人员,有效期均为一年。A证发给来京三年以上、暂住就业正当合法、无违法犯罪问题的外地来京人员;B证是符合上述后两个条件,来京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者;来京时间不足一年但符合办证条件的,发给C证。
据老李回忆,新的暂住证制度可算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上面的通知还没有发到他们手上,办公桌上的电话便成了热线,很多人咨询。而到了6月10日这一天,小小的办公室成了整个派出所里最有人气的地方,外面排起了长队。
“这种天天爆满的状况持续了一年,随着经济发展,还是发现暂住证制度似乎存在着一些尴尬。”老李说,他曾经接待过很多在北京买了房的人,并且办理了房产证,但是他们仍旧需要办理暂住证。一个年轻小伙子自己在通州开发区开了一家公司,一年创利100多万元,买了两套房子,并且有几辆车,可是他每年还得办理暂住证。每次来的时候,拿着自己的房本,他都是一脸无奈的苦笑,老李也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老李说和这位个小伙子有着相同的经历的人还不少,他们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却要办理暂住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