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召开的上海市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传出信息,相关部门正计划拟订上海人居环境指标体系,以保证基本的环境质量。通过各种监测手段,环境指数是否达标也会更加清晰。
根据设想,该指标体系将涵盖空气、水、土地、人口密度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噪声、交通出行、人均停车面积等相关内容。此外,区域环境总承载力、活动空间大小程度、城市自然风光等指标也将受到重视,社区环境指数、交通影响指数等也可能作为关联指数。
相关体系一旦确立,多种必要的监测手段也有望逐步配套,以帮助上海市民检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如邻居家彻夜卡拉OK,通过相应设备的检测,可确定其分贝数是否超标。晴朗的午后,充足的阳光射入家中,居民可借助监测仪查验室内的光照量是否恰到好处。与此同时,在充分掌握温度、湿度等人居环境指标后,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气象预报员”,精确选择合适的衣着。
对于室外环境而言,该指标体系预计也能发挥作用。比如,测算高架道路的防噪音设备该阻挡多少音量,如何控制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检验建筑材料的放射性……
目前,人居环境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展开,具体细节尚在酝酿。专家认为,课题应以可以直接用信息化技术采集的指标体系来评估和考核,且杜绝设计与实际不相符的“伪指标”产生。此外,该研究应形成系列指标,如生态中的绿化指数、消防指数、应急安全指数等,力争依靠信息技术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倪杰王文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