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吸毒过度这个病人的脚都出现了溃烂
戒毒所的两个医生还在值班,他们负责给戒毒者肛检
不少戒毒者戒备心很强,他们往往房门紧闭一个人在房间独处。
戒毒者在电疗室电疗,进行身体脱毒。
以身试毒欲救外甥百万身家全“试”光
专题撰文时报记者胡非非
记者连日来在白云自愿戒毒中心采访中听到很多相同的故事:不少原来幸福美满的家庭都因为毒品而散尽家财,妻离子散。“瘾君子”们卑微而孤独地忍受着亲人的怨愤和戒毒身心俱焚的折磨。
戒毒专家认为,亲情在戒毒人员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让一名吸毒人员完全摆脱毒品,除了身体的脱毒、心理的康复,更重要的是让其回归人群,恢复社会功能。
17岁“老”瘾君子手无端杯之力
心声:“希望能和爸爸一起戒了毒出来修路搞建筑”
“帅哥!”一名男心理医生这样称呼记者眼前的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另一名女心理医生则夸奖他打沙包的动作“很帅”。这绝不是肉麻的追捧和违心的恭维,作为心理医生,他们希望通过治疗和生活中的点滴来培养这个大男孩的自信心,矫正他被毒品扭曲的人格。
这个叫小武(化名)的少年干瘦而孱弱,手腕和肩膀上刺着怪异的文身,一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世故与老练,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很难想象,这个只有17岁的男孩,已经有了4年的吸毒史。他的眼神虚幻迷离,胳膊上僵死的紫红色血管根根暴现,坐在椅子上浑身发抖,连一个小小的一次性塑料杯都拿不稳,杯里的水险些洒出来——毒品对他的神经已经造成了损害。
13岁,当同龄人还在课堂上埋头苦读时,小武已经在迪士高里帮人看场子,他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此前,他到少林寺学了3年武术,回来时已是一个强壮如牛的“大汉”,体重达到60公斤。“我在少林寺得过奖牌,回老家参加武术比赛还拿过铜牌。”说到曾经的辉煌,小武笑了,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刚开始吃是因为和家里人吵架,心里烦,很压抑,吃了就舒服了,”小武说,自己只吃了几天白粉就上瘾了,那时候吃白粉比看场子打架还频繁,“每天吃10次,甚至20次,量也越来越大。”
据心理医生介绍,小武从小模仿父亲吸毒。“毒品太害人了,我以前在家里也试着戒,”小武说,“吃药片,‘曲马多’和‘地芬诺止片’(已列入国家管制药品),但是没用,一停下来不吸毒比死还难受。”
无数次痛苦的挣扎之后,小武和父亲约定,一起从贵州毕节来广州戒毒——父子希望一起重生。“我年纪还小,不想一辈子被毒品害了,”小武信心满怀,“我有决心把毒瘾戒了,出去以后再也不进迪士高了,我还要叫表哥也来戒。”至于康复后的理想,小武说他想和爸爸一起干,“搞建筑,修路”。
以身试毒“吸”掉几百万身家
心声:“无论如何要戒掉毒瘾让儿子抬起头做人”
理着板寸头的张强(化名)矮状敦实,腹部因肥胖凸起,面色红润,留着八字胡,手里夹着一支高档香烟,一副典型山西小煤窑老板的派头。
事实上,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来白云自愿戒毒中心戒毒了,以前去北京戒了多少次,现在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这一次,他下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并且破天荒地把戒毒时间延长到40天,而在以前,他在自愿戒毒所呆的时间最多也不过就是半个月。“我是个罪人,不把毒瘾戒了,我对不起所有的亲人,连儿子都抬不起头做人。”张强难过地低下了头,悔恨交加。
年轻时,张强是家里的“能人”,他凭借自己精明的头脑赚得千万身家。然而,2001年,就在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他沾染上了吸毒的恶习。一切源于他的外甥。他说当时完全是为了“以身试毒”教育外甥,没想到身陷泥淖,无法自拔。
那时,外甥吸毒,多次被抓进公安局,每次都是张强这个“能人”舅舅帮忙保出来。每次出来后,外甥又重蹈覆辙。对于这个屡教不改的外甥,没什么文化的他决定“以身试毒”,通过“榜样教育”断绝外甥吸毒的念头。
“我就不相信这个东西(毒品)有这么大的瘾,”张强说他当时对于吸毒人员对毒品的强烈依赖性感到不可思议,“我隔三岔五抽了十多天,没事,告诉他(外甥),这东西根本不会让人那么上瘾。”就这样,张强一步步掉进毒品的魔爪。
“我父母每次劝我都劝到哭,甚至当场给我下跪。”父母的伤心绝望对张强刺激很大,他决心戒毒,但每次从戒毒所出来,他又忍不住复吸。因为吸毒,张强的经济直线下滑,家底快败光了,“这几年,我光花在吸毒上的钱就有五六百万,还不包括耽误生意上的损失”。
最让张强感到难过的是父子关系的冷淡和疏远。因为吸毒,两个孩子在学校里遭到同学歧视,个别同学甚至经常用“你爸爸是吸毒的”来嘲笑他们。孩子委屈地哭了。
“这次我一个人出来,无论如何也要把毒戒掉,不然我对不起所有人,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抬头做人。”
-专家分析
社会接纳是戒毒关键
白云自愿戒毒中心心理科主任李凌认为,在讲究“骨肉之亲”“血浓于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亲情在中国的戒毒人员中起到了特殊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给戒毒人员以温暖、动力和无穷的力量,让他们坚强地站起来,走向新生。
李凌的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受亲情感化成功戒毒的病例:一个吸毒父亲的女儿学校里组织一次禁毒参观,学校要求必须有家长陪护。因为吸毒,父亲不愿也不敢出面,女儿也没有参加活动。她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并因此患上了抑郁症,身心健康受到威胁,与父亲的关系也逐渐疏远冷淡。父亲很内疚,他痛下决心要戒除毒瘾。经过与毒魔艰难反复地较量,他终于成功摆脱了毒品,父女重修于好。
吸毒人员往往孤僻、偏执,与家庭和社会格格不入。要想让一名吸毒人员完全摆脱毒品,除了身体的脱毒、心理的康复,更重要的是让其回归传统人群,恢复社会功能。
不少吸毒人员成功戒毒之后,因为得不到亲朋好友的原谅、接纳和社会的认可,往往心灰意冷自暴自弃,重新掉入吸毒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