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都城市,北京责无旁贷地应为大型国事活动提供优质服务,包括便捷的交通。近期为迎接有40多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市实行临时交通管理,自在情理之中。交管部门适时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滚动发布不同路段的交通管制信息,管制路段之多,时间之频,均属罕见。对于日常交通十分拥挤的这个城市,如此频繁的路段管制并未使交通更加不堪,反而拥堵点迅速减少。这一局面的得来,得益于交管部门得力的现场指挥调度,更得益于限制机动车出行的管理举措。
这些措施包括封存50%以上的公车以削减车流量,私车不提倡上路,限制外地车进入市区等,同时实行错峰上下班,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将地铁1号、2号和八通线延长运营1小时,公共电汽车早晚高峰运力安排时间提前。北京地区的机关、单位和市民对此积极配合,一些单位领导带头在峰会期间不开私车,尽量选择公交通勤。
以上临时交通管理措施,除了限制外地车进入市区等应急性非常规手段,核心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限制小汽车出行并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效果如何?峰会期间这个城市并未因小汽车受限及频繁的路段管制而瘫痪,相反,车辆通行更有效率。市民们选择出行方式更为理性,正在享受他们久违了的与公共交通的亲密接触。无论是驾乘小车者,还是乘公交者,在此期间对北京交通的满意度远高于平时。
这一局面除受助于多于平日的公交运力供应外,还受助于小汽车交通的减少。国际经验表明,限制小汽车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应是大城市首选的交通政策,二者不可偏废。仅限制小汽车而不发展公交,与仅发展公交而不限制小汽车一样,都不能成功。这些天北京市颇见成效的交通管理,更是为此添加了注脚。
然而,对于北京来说,这样的交通政策是临时性的、应急性的。可以想像,随着峰会的结束,小汽车又会如潮水般涌出,仅痛快了几日的公交车又会拥挤在小汽车的海洋里蜗行牛步,一切又回复旧观。
人们期盼的是,限制小汽车出行、发展公共交通的取向,能否通过细致的政策设计转化为城市运行的常态?北京的城市交通之所以成为众议,并非官方架桥筑路不勤,而是因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并肩发展导致两败俱伤。中非合作论坛期间的北京交通表明,政府在解决交通问题上,只要措施得当,落实有力,是可以让大多数人满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