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北京友谊医院突然接到SOS的电话,被告知有一位在吉林省延边车祸中受伤的台胞即将转到友谊医院进一步治疗。医院当即将伤者收入中心ICU(重症监护病房)。
伤者名叫曾明美,女,65岁,台湾省台北县人。入院时诊断为:胸部闭合性损伤;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双肺挫伤;肝脏、脾脏挫伤;环枢椎脱位。专家认为,虽然目前伤者的生
命体征比较平稳,但病情仍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关键是伤者有肝、脾挫伤,目前虽无腹痛,没有手术探查的指征,但需要进一步严密观察。要警惕腹腔内被损伤内脏突然破裂出血的可能性。
中央领导非常关心此次在吉林车祸中受伤的台胞,做出了全力救助的重要批示。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各方开展紧急抢救。国台办、海协、北京市台办、北京市卫生局等领导多次前往医院看望台胞。针对伤者病情,友谊医院党委书记魏玫、院长刘建亲自指挥,成立了由主管医疗副院长韩小茜挂帅的抢救领导小组、医疗协调组、专家组和对外联络组。制定了《台湾同胞救治工作方案》。由医务部和护理部主任负责具体医疗、护理工作的实施,组织协调全院的技术力量和药品、设备资源全力支持台胞的抢救。
病情急剧变化
由于院方高度重视、治疗措施得当,曾明美的伤情一天天好转。
9月15日7:40,停用了镇静药物和呼吸机,伤者神志逐渐恢复。
9月15日16:00,拔除了气管导管。
9月19日,全面评估伤者病情,认为安全的情况下,在放射科进行了胸、腹、椎体CT扫描。同日伤者开始自行进食。
9月20日12:17,拔除胸腔引流管,伤者无任何不适。
9月21日白天,伤者病情稳定,还与海峡对岸的亲人通了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感觉良好,期待着不久的团聚。可是到16:55分,伤者突然出现胸闷、四肢湿冷、呼吸急促、颜面苍白、血压下降的症状,状况十分危急。
生命重于一切
9月21日17:50分,友谊医院专家委员会成员、年近七旬的著名普外科专家王宇教授得知台胞病情突变,火速赶到中心ICU。
此时,病危的台胞神志模糊,出现了少见的肝、脾迟发性破裂,危在旦夕。虽然ICU距中心手术室只有几十米,但由于伤者腹腔内大量出血,不宜搬动。时间就是生命!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王宇教授当即建议:立即就地实施剖腹探查术。院领导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果断决定打破常规,就地手术。事实证明,这一至关重要的决断,使伤者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手术,这是ICU成立以来首次在病床旁边实施的紧急手术。手术室的医生、护士把麻醉机、各种手术器械设备等装置搬来,在短短十几分钟内,迅速把监护病房布置成为一个简易的手术间。没有手术专用的无影灯,达不到手术的照明要求,情急中,手术室护士长段立静双手高举消防应急灯,配合手术医师照明手术术野。18:35手术开始。王宇教授亲自主刀,普外科主任张忠涛、副主任李建设做助手,麻醉师由田鸣主任、马宁副主任亲自担当,主任医师郭志荣、主治医师赵欣全力配合。
患难方见真情
一名台胞的生命脉动,牵动着无数颗大陆人民的心。
9月23日上午8点30分,病人病情急剧恶化,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友谊医院立即组织全院会诊抢救。
80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内科学、危重病急救专家、名誉院长王宝恩教授正生病住院,一听到台胞病危的消息,他马上换掉身上的病号服,抱病前来参加会诊。
中心ICU主任李昂赴德国参加学术活动,刚下飞机就打电话询问台胞的情况,得知伤者病情发生急剧变化,他不顾旅途劳顿,带着行李赶到医院。
许多护士得知台胞病情危重,主动从家中赶来。大家深深知道,我们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救治命悬一线的台胞,是大陆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心ICU主管医生介绍病情后,专家们进行了认真而迅速的讨论。普外科张忠涛主任提出,目前伤者存在六个器官的功能衰竭,病情相当复杂,如果不迅速解除腹腔内液体和气体积聚产生的巨大压力,伤者的脏器功能衰竭将会进一步加剧。但是,开腹减压是一种在国内医疗界很少用过的医疗手段,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必须承担非常大的风险。
做与不做,是两难的选择。不做,病人就没有生还的希望;做了,就要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承担风险和责任。然而此时,伤者的病情已经不容选择,王宇教授果断决定:为了挽救台胞的生命,冒再大的风险也值得!医生为病人做了腹部打开手术,清除了病人腹腔内的积血,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在抢救过程中,ICU病房组长、护士长,一直坚守在手术台前,连续工作长达28个小时不曾合眼。很多医生连续几天没有回家,累了就和衣靠在椅子上休息一小会儿,然后很快打起精神,关注着伤者病情的细微变化。每一次伤者身体出现的积极回应,都极大地鼓舞了医护人员的精神,伤者术后清醒时,充满感激的眼神,也给予了医生力量,更加坚定了他们“决不放弃”的信心。
八方倾力支援
伤者由于突然发生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在手术后很快就发生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凝固性降低的血液从伤口、口鼻、皮肤粘膜不断的往外渗出,更严重的是病人内脏的出血也在不断的加重,这是一种十分危急的情况,如不能及时纠正还会加重全身多脏器功能的衰竭,在旦夕间失去生命。
对于这名伤者,关键的抢救药品是纤维蛋白原。而友谊医院仅有的10支纤维蛋白原很快用光。这种药品全市紧缺,每家医院只有极少量的库存。怎么办?按照北京卫生局金大鹏局长关于“动员全市医疗资源,全力抢救台胞”的指示,北京市卫生局保健办高宜秦主任立即和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厂家、北京市中心血站及各大医院联系,说明情况,请求支援。很快,从佑安、人民、北大等医院以及生产厂家紧急调集药品42支,救命的药品从四面八方送到了友谊医院。
此外,新鲜冰冻血浆也是伤者急需的,血液中心、宣武医院等单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友谊医院驱车前往血液中心取血浆途中,路遇堵车,进退不得。天坛医院门诊部张子顺主任得知情况后,害怕耽误抢救,马上拿着血浆出门打车,亲自把急需的血浆送到了抢救的现场。
协和医院、人民医院、解放军304医院等医疗界多位专家不辞辛苦,随时参加会诊,共同协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周末的一天,协和医院杜兵主任接到会诊的邀请后,立刻从外地赶回,不顾旅途的疲劳和身体的不适,直接到达医院会诊。304医院的林洪远主任、人民医院的安有仲主任在一次会诊时,一直等到开腹减压手术结束,伤者情况稳定后才离开医院。
搭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对伤者进行身体救治的同时,医生时刻不忘对家属进行心理安抚和精神慰籍。党委书记魏玫、党办主任赵红一有时间就和家属拉家常,亲切安慰,缓解他的悲伤情绪。医生和家属之间建立了非常和谐融洽的关系,这对治疗伤者病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时牵动着家属心的是亲人的病情。9月21日晚,当手术结束,伤者的情况稍显稳定后,医生向家属详细介绍了手术的过程和伤者目前的情况。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病情交待,伤者的侄子拨通了长途电话,医生在和伤者的侄子当面交谈的同时,伤者的另一个主要家属在台湾通过电话倾听。伤者突然发生的危急情况、实施手术的专家、手术的过程、目前的情况等等,医生的叙述简明细致、入情入理。听着听着,家属的眼圈红了,热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一连串伴随着哽咽的“谢谢”声表达了台胞对大陆医务人员的无限感激。
从始至终,伤者的每一点变化、专家的每一个抢救措施,医院都及时和家属进行诚恳的交流。医生的充分沟通,极大的缓解了家属的焦躁情绪和对病情变化的不解。家属对医生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也很好的促进并配合了治疗。在这段日子里,医生和家属的感情完全融合到了一起,建立起了非常珍贵、真诚的感情。医生与家属一起为伤者的一点一滴好转感到由衷的欣喜,也一同承受着伤者病情恶化带来的心理压力。
处处充满人文关怀
为了防止已经在病床上平卧了十几天的台胞出现褥疮,鉴于伤者不易搬动,八个护士一齐动手,将病人轻轻抬起进行按摩,每日至少6次。
伤者情况随时在变化,为了方便和家属沟通,同时考虑到家属的经济承受能力,伤者刚来北京时,医院就把家属安置在了附近一家经济实惠的酒店。医务部主任谢苗荣还特意给家属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家属遇到困难及时和他沟通,医院将会尽一切力量给予帮助。
伤者病情危重,瞬息变化,病人家属提出,按照台湾的风俗,在伤者弥留之际要有亲人陪伴在身旁,希望医院能够满足。为此,医院领导进行了专门研究,特批同意,破例让家属进入无菌室,并给家属专门准备了两套隔离衣。
劳累加上焦躁,使家属显得疲惫不堪。身边的医务人员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把家属带到有沙发的接待室里,让他好好休息。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只要医院的值班人员用餐,都不忘给他送去一份。
家属感恩的鞠躬
台胞曾明美的侄子,从小与姑姑生活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在姑姑病情危急的时候,他一直像亲生儿子一样,坚持守候在医院,不肯离去。在几次实施重要手术时,他都寸步不离的等候在监护室门外。看着穿梭如流、紧张忙碌的医务人员,他向每一位经过身边的医生和护士,都报以一个非常郑重认真的将近90度的深深鞠躬。这一鞠躬,饱含着直至心底的温暖,饱含着言喻不尽的感恩。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为之动容。
9月25日下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前往友谊医院看望台胞曾明美,家属动情地说:“我们每天都在这里,亲眼目睹了友谊医院的各级领导和专家们为了抢救我们的亲人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伤者有任何变化,医院都会随时告知我们,我们有任何问题也能随时找到医院的相关人员和他们沟通。虽然我们的亲人病情仍在危险之中,但我们感到特别的温暖和踏实。”之后,他再次致以90度的深深鞠躬。
“我们守护着生命,我们奉献出爱心……为了人间能够少一份不幸,我们传送着友谊,我们播撒真情。”友谊医院的“白衣天使”,正在用行动演绎院歌,用无私守护生命,用理解架起心桥,用爱心播洒真情!(高麒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