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已过60年了,曾经的抗日勇士们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变成垂暮老人,他们曾经的辉煌经历已经淡化为渺远的往事。然而始终不改的是抗争的心。与外辱抗争,与命运抗争。他们的抗争,赢得了我们的尊重。
★采写/摄影《小康》见习记者李漠
“七.七”事变后,日军在山东、河北大地烧、杀、抢、掠,有血性的中国农民,也放下锄头操起了大刀长矛,开始了激烈的反抗。一时间涌现出了“雁翎队”等英雄群体。上个世纪以地雷战、地道战和雁翎队为背景,以民兵英雄和儿童团员为原型拍摄的故事片《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等至今让人记忆犹新。2006年国庆前夕,《小康》记者重返抗日的红色土地,探访仍健在的老民兵英雄——
地雷战:老民兵赵新瑞“玉兰”孙玉敏
推开“吱哑”作响、让人担心随时可能散架的房门, 2006年9月25日下午,《小康》记者迈进了海阳市赵疃村赵新瑞家那黑乎乎的堂屋。
赵家的锅台和地面都是土质的,落满灰尘的棚顶有些摇摇欲坠。走过凹凸不平的地面,记者与赵新瑞面对面了。他正抹身下炕,忙着够地面的鞋子,显然它的一条腿僵硬而倔强,让他的想法难以实现。向导告诉《小康》,老人的腿负伤多年……
赵新瑞家的炕沿儿无法并排坐下3个成年人,记者只能打了个边座。老人喜欢吸烟,他的回忆,就在翻卷的烟雾中,开始了。
他17岁时就当了民兵,当年和赵守福同在一个爆破组。1942年秋,胶东军区调赵新瑞、赵守福等去学习地雷的使用技术。一天后,他们就每人领了8颗雷回来准备战斗了。第一次设雷,并没有炸响。后来,鬼子的噩梦就开始了……
资料显示:仅在1943年5月10日到6月17日的一个多月里,赵疃的民兵就用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72名、军马多匹。8年抗战中,海阳民兵共歼敌1178名,涌现了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3名全国民兵英雄,及赵新瑞等100多名胶东民兵英雄。再后来,赵新瑞参了军,攻打徐州时负伤后回乡务农。
讲述完过去,赵老用手支撑废旧报纸糊的墙,起身离家,拄着拐棍,坚持领着记者看村南丁字街、村北十字街等一些现存地雷战遗迹。在他的指点下,老墙壁上地雷的炸痕凸现出来。赵新瑞还领着《小康》记者拜访了又一个胶东地区民兵模范——赵国户,他跟赵新瑞同岁——80岁,也是在1945年被评为胶东地区民兵模范的。
赵新瑞介绍,当年真正参加抗日战争的民兵有80多号人,现在剩下的不足10人,被评为胶东地区民兵模范的目前还有3位,2003年前村里每年给300元钱,之后就以财政困难为理由,什么都不给了。赵新瑞和儿子一家,每人只有一亩多薄地,好的年景,每亩地可以生产四五百斤粮食,肚子可以填饱,但医药费用就愁得赵新瑞老人无论抽多少支烟,叹多少声气,都难以解决了。在社会保障方面,赵新瑞与其他村民,绝无二致——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在战争年代负伤的大腿,不仅让他行动不便,而且常常疼痛不止,他想好好治疗,可是一想到负担不起的医疗费,也就只能挺着了……
赵新瑞有一个儿子,年迈的他只能靠儿子养活。“靠种地为生的儿子,本来养活自己的家人,就已经很难了”,说到这儿,他叹了口气,他认为自己不如赵国户。赵国户有3个儿子,可以在3个儿子家轮着吃。
对孙玉敏的采访,是在一片笑声中开始的。
孙玉敏住在海阳市的一幢普通的民宅里。敲开孙老的家门,站在方厅的水泥地面上等候。见她蹒跚走来,记者连忙请老人先坐。孙老高声说:“你是客人,你要先坐呀!”。
1926年,孙玉敏出生在海阳市行村镇小滩村,13岁就参加抗战,16岁参加村妇救会工作。回忆当年,老人笑了。还用浓重的胶东方言说了许多话。她的女儿翻译说,那时候,她不怕日本鬼子,只是害怕小鬼儿,在村头有坟茔地,每到夜里,磷火满天。
谈起当年参加民兵的动因,老人坦然地说,因为家里太穷,没有吃的,当民兵可以分到玉米地瓜叶子饼。不过,当民兵也有不愉快的事——一次,送信时木橛子把脚扎了,无论怎么也拔不出来,拔不出来就寸步难行。情急之下,她摸起一块石头,把橛子深深地钉了进去。老人的女儿说老人后来的腿疼,现在的腿瘸,那就是原因。
有报道称地雷曾经被兔子和狗大批绊响。孙玉敏又笑了:“那怎么可能呢,我们是不见鬼子不挂弦呀!”
孙玉敏曾在1950年参加了全国战斗英模代表大会,荣获“全国民兵英雄”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0年,被提拔为海阳县民政局副局长。在《小康》采访的地雷战老民兵中,孙老的经济状况是最好的,她每个月两千左右的离休金,想想牺牲的战友,比比人到暮年、还在为一日三餐犯难的老民兵赵新瑞、赵国户等,她满足不已。现在她所担忧的不是自己的肚子,却是官员的腐败问题。
地道战:老民兵刘大雨
地处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是地道战老战场之一。
在冉庄地道战遗址管理委员会一同志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一农户家。一头扎白毛巾,腿缠绑腿的老汉,正蹬梯子上房。管委会的同志告诉记者他就是“地道战”老民兵刘大雨。
在《小康》记者表明采访意图后,老人连说自己活计很多。显然他对接受采访没有什么兴趣。请他回忆过去,他问,谁还记得过去,想过去还有啥用吗?旁边的人一起相劝,他才终于开了口。
刘大雨,1924年出生于冉庄,十几岁(他已经记不清)就参加了民兵,与日伪军打了无数仗。
1942年5月,日军开始了对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11月起,日伪军企图在冉庄修炮楼,挖封锁沟,破坏冉庄地道,打垮冉庄民兵。冉庄村长张森林带领刘大雨等全村老少,修筑能藏能打的地道。村民先在村中心十字街打了一眼井,然后顺东、南、西、北四条街挖,在沟通原有隐蔽洞的基础上,完成了主要干线四五里长的地道。此外,他们又顺东西街方向延伸支线11条。为了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他们在全村重要的路口都修了工事、地堡、观察点、暗室及墙角枪眼,各工事都与地道相通,使村落战、地道战、地雷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地上地下一齐打”的战斗网。不久,伪“绥靖军”十六团和一部分日军袭击冉庄。面对1000多名强敌和30多挺机枪、两门大炮,张森林带领刘大雨等冉庄民兵采取了瓮中捉鳖的打法。敌人轻易就进了村,正当他们得意的时候,地雷爆炸了、子弹飞来了。他们纷纷倒下,却看不见一个人影。最终,他们只好抬着同伴的尸体,搀扶着受伤的同伴,狼狈逃走……
经过不断改进,地道发展为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城,也成为日伪军的坟墓,尤其是伪军的坟墓。在与日伪军的157次作战中,共消灭敌人2100多人。敌人恐惧地说:“好厉害的冉庄,光挨打,看不到人!”
截至2006年10月,真正参战的地道战民兵,只有刘大雨等五六个人健在。刘大雨共有5个孩子,晚年跟二儿子生活在一起。他的儿子,也是农民,靠三五亩土地,维持生活,即使年事已高,晚年的刘大雨,仍在劳作。
最近几年,刘大雨和其他健在的老民兵也有了“待遇”——每年可得100多元的现金补助,但在药价较高的时候,这不够买5盒青霉素药片。这对于多病而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老民兵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记者想与刘大雨多聊聊,但他兴趣索然,蹒跚而去,只留下越来越小的身影。冉庄的大街上时而有穿露脐装的日本女郎走过,也有“哈日”“哈韩”的中国小生穿行,还有欧美人,在毫无表情地漫步。
雁翎队:“水鬼”孙革
“啪——我一枪打中鬼子中队长的右手,他的指挥刀咣铛掉在了地上,他又伸左手去掏枪,我扑上前一口咬掉了他左手的大拇指,趁他嚎叫的时候,抢下了他的三八盒子枪……”
在河北省安新县大张庄村孙革老人的家里,他在讲述当年抗日的经历。
孙革,16岁就参加了雁翎队,后任雁翎队副队长。参加的大小战斗他数不清,打死多少伪军没有计算,只记得亲手消灭日军5名。
1920年,孙革出生于河北省安新县张庄,祖上四代人都在白洋淀捕鱼打猎。他的爷爷和爸爸曾参加义和团,在廊坊和北京八里桥等地抗击“八国联军”。
白洋淀位于保定以东,跨安新雄县任丘3县,明珠般镶嵌在辽阔的冀中平原上。1938年,日军侵占冀中平原。白洋淀的赵北口、同口等地,毒瘤一样冒出了日伪军的炮楼。以此为窝点,他们像蛇信似的荼毒四方。
一天,安新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健、区长李刚义,来到大张庄召集猎户开会,他慷慨激昂地号召有血性的男人,把狩猎的“大抬杆”,对准敌人。会后,大张庄、郭里口一带的二、三十名猎民,成立了水上游击三小队。
1938年夏,就是在孙革参加雁翎队的第二年,1000多日本鬼子从徐水、雄县方面向安新城进发。早已经得到消息的雁翎队,迅速做了埋伏。当30多个日军骑着漂亮的东洋马昂首经过北关大桥时,桥边的雁翎队开了火,日军人仰马翻,20多人被击毙,雁翎队旗开得胜。孙革高兴得蹦了起来。当战士们驾着插有美丽雁翎的小船,排成“人”字形胜利凯旋时候,欢迎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指着船队高声赞道:“看简直像个雁翎队!”此后,“雁翎队”代替了三小队的番号。
1941年,日军大搞“蚕食”政策,抗日武装损失惨重。5月的一天,孙革腰捌3颗手榴弹到雄县执行任务时,被敌人发现。他跑向芦苇荡,把鞋扔在岸边,一头扎进水里。敌人搜索半天一无所获,以为他死了。向苇荡放了一阵枪,就到百姓家抢掠去了。他随后来到当地的联络员家,发现了3个鬼子。他蹑手蹑脚地摸出手榴弹,把他们“送”回了东洋老家。孙革还多次孤身深入高阳、容城等地的日军据点刺探军情。日军送他外号“孙泥鳅”,曾悬赏20万大洋的高价购买他的人头。
孙革自幼在水里长大,有“水鬼”的美誉。他曾独自活活淹死了一个鬼子。那鬼子非常凶狠,一次,他钓鱼时,鱼线被村民的船刮到了,他竟然嚎叫着挥刀砍掉了村民的胳膊。孙革决心除掉他。一天,那鬼子又去钓鱼,在远处瞄着他的孙革,悄悄地下水,洇到了鬼子的脚下,“呼——”地把他扯下水,不声不响地揿死了。
孙革共有8个孩子。现在他与大儿子共同生活。民政部门每个月给他135元钱,够买100斤大米。他的主要生活来源,靠儿女,而看病吃药费用,也由儿女承担。
电影《地雷战》及原型
1940年阴历正月初五,日军的铁蹄由青岛踏上了海阳大地,以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为代表的民兵英雄与其他民兵一起同日寇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地雷战。电影《地雷战》中的英雄人物赵虎和玉兰,就是以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为原型创作的,赵虎这名字取赵守福的赵、于化虎的虎捏合而成的;玉兰这一名字,也取了孙玉敏的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