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各级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展开。新班子带来新气象,这是新形势的要求,也是老百姓的期盼。但从地方传来的信息表明,一些换届后的领导班子急于展现新形象,开拓新局面,上任伊始就提出新的思路,调高发展指标,对已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和调整。这种急于求成、新招迭出、置既定发展规划思路于不顾的“换届效应”值得关注。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经验表明,任何新领导人都希望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何新班子都不乏先声夺人,有所作为,尽快让老百姓认可的冲动。所以,换届后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希望快出政绩、多出政绩无可厚非,换届年出现大干快上“拼”经济的现象也属正常。今年在中央宏观调控力度显著加大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各地竞相攀比经济增长速度的热情不减,“换届”也许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最近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大干快上”一类的词语在不少地方领导的讲话中频繁出现。
固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受“换届”政治周期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些地方换届的结果是脱离原有发展规划,另换一套发展思路,那么,无论是经济代价还是政治代价都是沉重的。应当承认,今年年初由各级人民代表对大会审议批准的地方“十一五”规划,都是在大量调研、充分论证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不仅从本地实际出发,而且与国家规划相衔接,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成果,凝结着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智慧,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据。经过法定程序确立的规划目标,体现着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社会的严肃承诺,对于新任领导班子来说是不能轻率改变的。保持发展规划的稳定和连续性是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然,任何发展规划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并非是绝对不可以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但任何调整都应当是有科学根据的,经过论证的,符合法定程序的。在没有充分根据证明既有规划存在重大缺陷或决策失误之前,不可随意做大的调整。不能仅仅按照领导人的“新思路”就对既定规划大修大改,更不能全盘否定,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强调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并不意味着既定的规划不能触碰,新领导班子只能被动地“萧规曹随”,更不意味着新班子不需要工作创新。相反,工作创新恰恰是落实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目标是既定的,环境是变化的,落实“十一五”规划需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原则就是不能破坏规划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不管怎么说,急于改变规划思路、调高发展指标是不足取的。在发展规划上“破”字当头等于瞎折腾。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后立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的做法,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合规。实践证明,因为换届导致发展思路突变,不仅影响党和政府的管治威信,使老百姓产生法无常规、政策多变的感觉,而且会对地方发展带来切实的消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思路的稳定、连贯,是保持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发展思路不稳定、不连贯,就无法保持投资环境的稳定,无法以连贯的政策吸引外部投资,更不能保证产业结构按照前后一致的方向优化升级。一些地方长期发展慢、竞争力弱,通常与规划目标摇来摆去,一届政府一个令,一任领导一套思路,“各领风骚三五年”,不能保持发展规划的稳定性、连贯性直接相关。
实际上,任何地方的长远发展,都是一场接力赛,“棒”要一茬人一茬人地往下传,既定目标的实现需要历届党委和政府前后衔接,持续努力。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发展快的地方,通常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稳定、连贯的地方。有人总结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得出的一个颇具启发性的结论是:“保持连续就是一种速度,保持稳定就是一种效益”。
对于新任领导班子来说,或许会有这样的担心:保持既有发展规划稳定、连续,会不会被怀疑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其实,老百姓观察新领导班子是不是有所作为,不是看新班子出多少新招,而是看干多少实事,看是否兑现作出的承诺。所以,新班子上任,不应在改变既定的发展思路上做文章,而应在完善发展思路上下功夫,研究如何结合实际并以切实措施落实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开局之年,地方党委和政府集中换届,这应成为“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助推力、加油站。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随意改变既定发展思路、追求高指标、攀比增长速度的倾向,维护“十一五”规划的严肃性,把是否真正落实“十一五”规划作为考核地方新任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防止这种“换届效应”扩大化。同时,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监督检查地方领导班子落实发展规划的情况。地方新任领导班子应强化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观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开创新局面,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以老百姓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在前任领导班子工作的基础上谋求新发展。(赵长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