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涨价:水到渠成还是困局难破?
11月15日,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预计,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将达到1.5%,并指出未来水、电、天然气等公用品的价格将陆续上调,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廉价使用清洁能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家将加快资源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天然气价格政策及天然气利用政策,将有计划地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就在上周,针对社会所关心的天然气涨价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处副处长王晶如此公开表示。
而据有关报道,10月底,国内三大石油集团联合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提高国内天然气出厂价格,目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组已经奔赴部分地方,针对天然气调价进行调研。
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上说,国内天然气价格明显偏低,要逐步提高天然气价格,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的价格关系,建立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的机制。
种种迹象表明,天然气涨价似乎水到渠成,然而,针对王晶公开表示将涨价的言论,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指出,价格问题并不在王晶管理权限之内,“天然气价格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不会这么随意地发布。”
究竟天然气涨价是水到渠成还是困局难破?答案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大幕拉开
事实上,关于天然气市场价格改革的大幕在去年底已经拉开。
2005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使原来比较低廉的清洁能源的价格逐步与国际价格接轨。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将天然气出厂价上调了50-150元人民币,调价幅度是近几年以来最大的一次。
对于当时的提价,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现行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已不能适应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势在必行,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逐步提高价格,实现价格并轨。
涨价风起
随着出厂价的提高,时隔近一年,今年下半年来各地天然气零售价价格开始出现上涨风头,再度引人关注。
8月3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自9月1日起,各类非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统一上调0.15元/立方米。此举旨在理顺北京市非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而乌鲁木齐市的天然气价格从8月1日起已经开始上涨,每立方米价格上调0.026元,居民用天然气由每立方米1.34元上调到1.366元。
更早之前,四川将工业用户天然气价格从7月起上调了10%。与此同时,9月12日,上海举行“燃气价格形成机制和调价方案”听证会;国庆节刚结束,深圳也召开了有关天然气定价的听证会。
“气价与其它能源之间的比价不合理。我国现行天然气井口价格仅仅比煤价略高,明显低于同等热值的原油、液化气价格。”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汪新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由于气价跟其它能源价格相比较低,导致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出于保护环境资源和保障安全考虑,关闭了一部分小的、不合理的矿井,使得天然气产量有所缩减,随着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多,气价自然要上浮。”
而此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一位专家也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产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而天然气价格除2002年因国家提高天然气质量标准每千立方米价格提高30元外,一直未能随市场供求和相关替代能源价格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导致国内天然气价格与国外天然气价格及相关替代能源价格相比偏低。“价格偏离了市场价值,进而影响到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进口压力
实际上,国家发改委很早之前就已经计划在三到五年之内,以每年5%-8%的幅度不断上调天然气价格,逐步与国际天然气的价格大致接轨。
近几年,国际液化天然气价格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水涨船高。然而,国内市场对天然气价格较弱的承受能力压缩了中国石油企业在进口液化天然气谈判中的价格斡旋余地。“过高的进口价格将会抑制国内需求,并直接对中国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造成影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天然气专家李良认为。
一直以来,国内天然气使用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差。据中石油有关人士介绍,在经历了去年年底的第一次提价之后,今年我国LNG的出厂价仅为0.8元/立方米,但早在LNG进口价更便宜的2003年,澳大利亚输往中国的LNG到岸价就已达到1.6元/立方米,两者之间存在着1倍的价差。
与此同时,近日中国在天然气采购方面一系列协议的签署,也抬高了国际液化天然气供应商对中国价格承受力的期望值。在近日闭幕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十五周年纪念峰会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它已签署了一项协议,从2009年起连续25年向上海提供液化天然气。数量从110万吨起逐年增加,2012年后保证每年供应303万吨液化天然气。据估计,该天然气合同价格应该比今年六月投产的中海油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以及中海油在福建建设的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价格都要高。
尽管进口价格不断提高,中国却不得不被迫接受。来自国家发改委的预计显示,未来5-10年,我国仅东部地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就将达到500亿-1000亿立方米/年,而2005年同期国内产出可销售的LNG只有500亿立方米。
“国内天然气价格的确偏低,而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增长又十分迅猛,这就难免在价格谈判上授人以柄。”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如此表示。
“在亚洲,也会有其他的买方出现,我们提醒中国必须注意竞争,也想提醒中国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一体化。这需要中国作出相应的能源政策。”在日前的第二届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上,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市场部副总裁沃尼科曼尼说。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是俄罗斯“萨哈林二号”项目运营商,是俄罗斯惟一的外资控股石油天然气项目。沃尼科曼尼称,他们已经收到十多个国家的用气要求。
各方博弈
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所有受访专家都强调,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是达成共识的问题,却迟迟难以得到落实。
“上涨是趋势,但不可能说涨就马上涨,还得权衡整个产业链的各方面。”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告诉记者。
一方面,按照目前的液化天然气到岸价格,加上储存、再气化和管道运输成本,城市门站价格要达到每立方米2.8元。而目前中国主要城市天然气门站价格仅为每立方米一至两元左右。这意味着按现进口价格计算,进口天然气的最终使用价格要上涨50%至70%。
另一方面,已经习惯了接受1元多/立方米价格的老百姓很难接受天然气上涨,而且下游企业也会因此而发生巨大波动。中国城市燃气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秘书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对记者强调,对于天然气涨价,政府部门应该考虑到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最好是有个价格调整机制,使下游企业有个固定的投资汇报率。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三大石油集团一直在向国家发改委施压要求涨价,使得不少人认为这只是上游企业的一种策略。早在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时,坊间就有不少观点认为是三大巨头倒逼的结果。而当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也坦率告诉记者:“这种说法虽然无法证实,但无疑天然气价格上涨对三大巨头是最有利的。”
“液化天然气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在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找到一个双方都乐于接受的价格平衡点。”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销售处处长王泽厚认为。
“其实终究还是定价机制的问题。中国目前的价格调整存在刚性,一旦调整就会很长时间不变,不像国外是随时变化,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每一次价格调整都异常艰难。”汪新波说。
他认为,虽然提高价格可以促进各方面对能源的节约,也可以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但光靠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依旧是实施计划价格,那即使涨价也只是产业链上利益的再分配。”(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