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南京举行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论坛上,厉以宁、吴敬琏等著名经济学家共同为非公经济发展“把脉”,呼吁要打破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让非公经济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进就碰壁,民企遭遇“玻璃门”
厉以宁在论坛上指出,自从去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三十六条”)出台以来,各地、各部门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有力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过,当前非公经济发展仍面临四个突出问题。第一,在行业准入上,非公经济遭遇“玻璃门”。像电信、广电、邮政、金融等行业,非公经济依然难以进入。而有的行业,即使允许进入,也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于是,在民企面前就形成了一道“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一进就碰壁。放宽行业准入变成了“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政府还管了不该管的事。第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第三,非公经济公平税收政策问题。在税收上,外企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国企享受国民待遇,而民企是低于国民待遇。这种税收歧视,加大了民企的成本负担,抑制了他们的投资动力。第四,非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
另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厉以宁也提醒,民企也必须解决自身存在的四个问题:产权必须清晰;账目必须齐全;一定要讲诚信;重视终身教育,企业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人口溢利”逐步失去,稚弱的民企要迎接新挑战
吴敬琏指出,国内民企目前面临诸多新挑战。第一,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形势正发生变化。现在,农村可转移劳动力在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转移出来了。过去,民企享受到了“人口溢利”,吃苦耐劳、低成本、守纪律的进城民工,配合企业家精神,产生出了强大的生产力。而新形势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就要失去,民企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靠效率提升来进一步发展。第二,遇到了资源、环境瓶颈的挑战。民企必须改变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第三,面临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今年12月,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连成一片。稚弱的本土企业要与世界强手站在一个市场上竞争。第四,过去政府所采取的保护政策势必做出调整。民企要面对汇率、生产材料价格等方面的政策调整。
“民企作为社会公民,必须要负起他们的社会责任。”吴敬琏强调说,民企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依法合规经营,搞好自己的企业。其次,企业家抵制腐败行为,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结交权力,决不是企业家立意之本。从企业家整体看,这个企业拿到了特殊优惠,就损害了其他企业家的利益。再从长远看,企业得到的是祸而不是福。
“7个最”道出民企所盼
“当前,最有用的政策是放宽市场准入,最想进入的领域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行业,最大的外部环境问题是执法环境不佳,最头疼的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最需要的支持是财税金融信贷,最渴望的是科技创新的社会服务,最迫切的希望是‘非公经济三十六条’的配套措施”。在论坛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引用企业家们的话概述了民企心中所盼。 保育钧说,各地个体私营企业热切盼望“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这股春风,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配套措施得以落实,真正化为滋润万物的春风,而不是再“刮沙尘暴”。同时,他指出,在改善企业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和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要着力提高企业诚信度和守法水平,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着眼于多数,把工作着力点放在规模为100万—500万元的小型企业群体上。(记者 陆 峰 翟慎良)
未来5年民企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有望达35%以上
“十一五”期间,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明显快于国有和外资企业的增势,到2010年,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有望升至35%以上。
记者日前从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获悉,2005年民营经济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如此,“十一五”期间,随着民营企业生产技术改造的加快,民营企业进口预计也将出现加快增长的态势。
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加速发展逐步摆脱"小"字困扰
“在中国内地465万户私营企业当中,一定会成长起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管理规范、较有竞争力的佼佼者。”9日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06民营企业对话世界500强”论坛上,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均的一席话同时赢得了中国民营企业家和全球跨国公司巨头们的掌声。
这番话也恰恰印证了此前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2005年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内地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进入最大1000家工业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进入世界500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