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将结束,近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意味着中国允许外资银行为中国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战争”是否会全面爆发?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走势将如何?中国的银行面临的更多是来自外资的竞争还是来自国内同行的挑战?一场大讨论正在进行。
外战爆发内外资银行业务人才双竞争
“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必将提高,市场份额的瓜分也将不可避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李永森教授说。他说,外资银行对于高端客户的争夺也绝不能小视,尤其是那些既拥有国内账户又拥有国外账户的跨国性高端客户。
这样的竞争已经引起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高层的重视,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赵林在2006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颁奖典礼上表示,外资银行对市场的争夺不容忽视,上海第三季度外资银行信贷规模已经超过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也表示,中资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和国外有着很大差距,因此中资银行要开展更多中间业务,并把利润增长点由传统信用卡等领域转向新领域。
除了业务争夺,更有业内人士注意到了中外资银行之间对于金融人才的争夺。德勤企业管理咨询中国区主管合伙人施能自对中国银行业有长期的观察,他说:“12月11日之后的银行业竞争市场将是个更加复杂的市场,中资银行要面对外资对高端客户群和对管理人才激烈的争夺。”对此李永森表示,外资银行更多本土业务的开展意味着他们对于本土人才更多的需求,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吸引人才的措施必定使得一部分本土人才流失。
内战打响细分市场凸显国际化竞争
虽然“狼来了”是很多人对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看法,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WTO后过渡期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短期内并不成为主线,唱主角的还将是诸多本土银行。
荷兰银行大中华区主席邱致中说,外资银行覆盖的网络远远不及中资银行,所以竞争的焦点绝不是“内”和“外”。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占1.89%,网点分布范围也远远不及中资银行。“由于网点分布上面的劣势,因此在个人储蓄业务的开展上,外资银行的实力远远不及内资银行,中国居民对于外资银行的信任程度也不如对中资银行的信任程度高,总的来说中资银行还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纵观各银行近年报表,中资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为存贷款利率差,外资银行则主要来源于中间业务、理财产品等,也难怪“它们将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打‘内战’”的观点出现了。“防外不如防内”的观点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也有一定的支持率。朱民表示,即使银行业在今年12月11日之后全面向外资开放,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还是内部竞争。
而因为众多中资银行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所以即使是中资银行内部的竞争,也堪称国际水平的竞争。
控制风险比赢得竞争更重要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前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强调控制风险对内资银行的重要性:“出现危机才是真正丧失竞争力,因此银行在竞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风险。”他说,商业银行短期内能够透支竞争,所以短期利润率高并不等于竞争力强。内资银行盈利主要依靠存款贷款利差,缺乏其他的盈利来源,因此存在潜在风险,而风险控制能力又较弱。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一部副主任董轶峰特别关注银行风险监管问题。他说,监管部门已对资产分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我国现在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与国际标准是趋同的。另外,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过改制后,内部管理问责机制更加健全,对没有经过尽职调查出现的不良贷款采取了更加严厉的追究,根据监管部门的观测,新发放的不良贷款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记者张莫文婧聂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