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取向尚未达成平衡,原油价格仍然大幅波动——
油改方案推出或将延后
一家国际投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时间有可能进一步拖延,成品油价格很可能在明年上半年之前保持不变。
报告认为,拖延的原因仍是政府监管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购买力和物价指数、批发市场放开、节能、发展可替代能源、燃油税的征收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等。
几位业内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短期内启动有困难。
此前,业内人士曾指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决策者不得不面对不同甚至有冲突的政策取向。比如,压低成品油价格的压力就来自购买力和物价指数以及批发市场的放开,但是节能、发展可替代能源、燃油税的征收等因素又要求成品油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人士认为,除了政策存在不同取向之外,原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也导致定价机制出台的困难。
“人算不如天算。”这位人士说。
人算
成品油批发市场年底开放是受时间表限制。该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承诺市场开放的时间表相配合,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没有时间表。
业内人士认为,酝酿中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最有可能引入“原油成本法”,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式的政策。
“原油成本法”是在原油及炼油成本基础上加适当利润从而形成成品油价格,其核心是消除国内炼油板块的政策性亏损。
中石化一位人士曾指出,国家理顺了炼油产业的价格,对其他行业就发出了正确的价格信号,而补贴是下游消费者可以操作的。
“在价格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大部分利益是流向不需要补贴的消费者身上去了。”他说。
业内人士指出,有关部门目前试图保持一种平衡,其用意体现在今年3月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中,即油价上涨解除炼油行业压力,同时建立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机制。
今年以来两次调整价格后,油价上涨幅度显著,且为历年之最。
事实上,“原油成本法”也是一种人为的利益扭曲。
普氏北京首席分析师李美龄指出,在国际炼油市场,炼油利润与原油价格紧密联动。
她解释说,炼油厂在高利润机会出现时就会大量买进原油进行加工,这样就使得原油价格上涨。反之,炼油利润处于低水平时,炼油厂减产或停产维修,就直接导致减少原油的购买,从而推动原油价格下跌。
在近两年的高油价时代,炼油利润创下新高。
如果原油继续保持高价,“原油成本法”将使得我国的炼油厂利润被人为的扭曲,不如国外的同行。
上海石化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在“原油成本法”的背景下,炼油资产将长期保持微利。
天算
一位业内人士说,“原油成本法”中原油价格是主导因素,因此对将来原油价格趋势的判断成为关键。
“理想的状况是原油成本在合理区间,国内炼厂保持一定的利润,但该利润又低于国外的炼厂,不会受到市场开放后进口石油的冲击。”上述人士说。
但这位人士指出,这个酝酿中的“原油成本法”适用的范围并不宽。一旦原油价格回升,将导致决策者面临怎样继续推高国内成品油价格的难题。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原油成本法”是高油价时代的产物,如果原油价格和炼油毛利水平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产生国外的成品油价格低于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像1998年前后的市场状况,一方面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受到进口成品油的冲击,另一方面“原油成本法”的公式将失去实际意义。
在低油价时期的1998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主动与国际市场挂钩,对汽油、柴油价格零售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此基础上,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次加以改进,形成与国际成品油市场三地(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现货市场)价格挂钩的机制。
由于2002年后国际油价上涨太快以及受2003年“非典”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只得远望国际油价项背,并在2003年最终放弃跟随国际油价,以换取价格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谨慎的调价态度一直保持到2005年末。从2004年初到2005年末,油价调整8次,油价每吨共上涨1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