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济总量在上世纪80年代是台湾的1/40,90年代是台湾的1/13,现约为台湾的24.12%,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谁将是继“长三角” 、“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近两年来,这一“冕冠”遭到中国各地竞逐——东北、沈阳经济区、川渝经济区、广西环北部湾地区、武汉城市圈,甚至于湛江都市圈。
而11月18日,在福州的第二届海峡经济区高层论坛上,福建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叶飞文研究员以《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对策》为题提出了“海峡经济区”作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完整战略构想,得到与会200多位两岸知名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
“海峡经济区作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确实具有现实可行性。”昨日,叶飞文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再次强调。
以闽台为主体
《第一财经日报》:众所周知,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海峡经济区”究竟涵盖怎样的范围?
叶飞文:海峡经济区是以海峡东岸台湾、西岸福建为主体,范围涵盖台湾海峡两岸区域,包括台湾、福建、浙江的温州、丽水、衢州,江西的赣州、抚州、鹰潭、上饶,以及广东的汕头、潮州、梅州、揭阳等地区。
《第一财经日报》:这些地区形成海峡经济区是否具备现实基础和可行性?
叶飞文:福建经济总量在上世纪80年代是台湾的1/40,90年代是台湾的1/13,现约为台湾的24.12%,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005年福建GDP为6560.1亿元、台湾为27203.3亿元、粤东为1674.38亿元、赣东南为1259.37亿元、浙南为2226.02亿元。可见,海峡西岸GDP达到11719.87亿元,接近东岸的1/2,为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一财经日报》:除经济总量外,西岸与东岸合作的基础条件还有哪些?
叶飞文:西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已形成比较便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日趋明显;投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此外,资源积聚能力和辐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福建与浙南、浙西南、粤东、赣东、赣南、赣东北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已全面展开:东面有闽浙赣皖14市经济协作区,西面有闽粤赣边区经济技术协作区,南面有以厦门市为龙头的闽粤赣13地市经济协作区,北面有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中部有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这表明海峡西岸内部的协作已有较扎实的基础,为海峡经济区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海峡经济区形成的现实性还在于,西岸主要的海空港和城市群集中在沿海一带与台湾相对,便于海峡两岸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盟和互动协作发展。
两岸经济整合是关键
《第一财经日报》:海峡经济区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应怎么促成其形成?
叶飞文:目前正处在形成整合期,在这一阶段,要加强两岸三地合作,加快与海峡东岸的经济整合十分重要,是关系到海峡经济区能否形成的战略性行为。
两岸经济整合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现有保税区区港联动基础上,设立两岸自由贸易区试点,在局部区域推进闽台货物直接往来,逐渐将试点扩大到西岸的福州、厦门部分港区,再进一步扩大至西岸沿海的主要枢纽港区。
第二步是先进行部门经济整合,在两岸一些产业部门、经济领域或产品类型中排除交流壁垒和贸易障碍,进行某些领域的合作,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多领域、多部门直至覆盖各领域的经济整合;第三步是全面经济整合,待时机成熟时,推进海峡两岸在全部产业、领域、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作。
《第一财经日报》:海峡经济区的近期发展目标是什么?
叶飞文:近期在“试点直航”和“金马直航”的基础上,以闽台直接“三通”为突破口,适当放宽某些政策,包括建立闽台特殊运输航线、建立闽台“CEPA”、在福建和台湾之间设立自由贸易区试点等,对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做出某种类似CEPA的贸易优惠和投资便利化的安排,实现更紧密的经济联系。